第十二章 不曾想到是神童
作品:《 吾汉道昌》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对方是一位中年人领头,带着很多伙计。
船老大介绍,中年人是江州城中顾氏商行的王掌柜,以前跟他颇多合作,信誉良好。
杨汉稍稍放心。
王掌柜一直在打量杨汉,他有些怀疑船老大所传消息的真假,真的有人在船上就赚了几千贯?更别说杨汉实在年轻,让人越发怀疑。
但顾氏商行近来在扩展生意,到处寻找客源,加上顾氏商行与船老大合作了几十年,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所以他才亲自前来。
他与杨汉见了礼,问道:“听船东说杨公子有大量铜钱要兑换成银铤?”
杨汉点头:“不错,铜钱路途携带不便,此事还要麻烦贵商行了。”
“可否让在下看看?”王掌柜没有给出明确答复,说道。
“此乃应当之理,请。”杨汉明白对方的顾虑。
杨汉在前方带路。
船老大为了避嫌没有跟去,他只是牵线搭桥,此事还要他们双方商议。
杨汉与芽儿原先的房间门一打开,王掌柜就看到堆得满满的铜钱。他估算了下,应该不下三千贯。等看了另一个房间,心中再无怀疑。
再看杨汉的眼光就悄然变了,想起船老大传来的消息,他对杨汉的赚钱之道很好奇,更对他的生财有道佩服不已。
他沉吟道:“铜钱的话,敝商行愿意给出一兑二的比例,铁钱可能要低一些了。”
也就是说杨汉两贯铜钱能兑换到一两银子,这个价格无疑很高。
宋初时,因为人口少,又大量增铸铜钱,所以宋初银价最低,官方规定一两银兑一贯铜钱,一贯铜钱也是一千文。但之后银价不断走高,特别是真宗时与辽大战,“澶渊之盟”输辽岁币,十万两银子,银子紧张,银价陡然升高。然后神宗时回落,到金兵南侵,北宋亡,宋南迁,银价再次升高。
南宋初,宋高宗时,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以一两金子兑十两银来算,一两银子相当于2.67贯铜钱。这是因为南宋已丧失了大片国土,产银量肯定没有北宋高,再加上战乱不断,银价升值,兑换铜钱肯定虚高。
而今年也才是西元1022年,就在杨汉出发后,宋真宗驾崩。宋仁宗赵祯登基,不改元,刘太后垂帘听政。
杨汉知道宋朝产银最高峰在宋神宗时期,当时全国一年产银180万两左右。此时仁宗初期,年产银不过100万两左右。
现在一是没有到达国力巅峰,银产量也是如此,二是西夏还没有叛乱,所以也就没有“赐”给西夏的岁币(宋朝缺铜,铜钱含铜量低,西夏契丹不要铜钱,要银子,可见西夏契丹都不傻),契丹也没有趁宋夏大战时趁机要挟,宋朝也没有增加“赐”给契丹的岁币,谓之“增币”。
所以,此时的银钱兑换算作2贯多,但不满2贯五。
故而,杨汉听到1:2的兑换比例,不由诧异。
如此优惠的价格,他初时以为是船老大的原因,但随后王掌柜颇为热情有礼,言语中带着交好之意,杨汉就不认为只是因为船老大的关系了。
微微一想,也就明白了。对方一定了解了他的情况,是想结个善缘,给自己留下个好印象,以后说不定有合作的机会。
不管怎么说他的赚钱之道实在让人惊异,也算是个潜力。
不过,这也是所有合格的商贾都会做的事,八面玲珑,和气生财,结交经营人脉,广开财源,抓住机会。
可以说是古今皆然。
更何况人家商行能做到这么大,哪会没过人之处?
五千多贯铜钱,由王掌柜带来的人背下船,装入马车,杨汉与芽儿也被请进一辆马车中。
二郎跟在杨汉身边,颇为的不舍,杨汉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多说什么。这几个月时间,双方相处颇为融洽,但终有分别,他与芽儿去福建路,二郎跟船返回蜀中。双方以后可能都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在房间中杨汉给他留了四百贯铁钱,铁钱在外路大多不能用也兑换不了多少钱,但在通行铁钱的蜀中,却能正常使用。
不说能一路平安走了几千里,在船上时二郎父子也多方关照他与芽儿,光是为自己找一家可靠的兑换银钱的商行,换做别的中人或牙人,佣金也不少。
就算是感谢他们吧。不管怎么说,自己还是二郎的“师傅”呢!
长长的车队迤逦而行,离码头越来越远。
二郎回到了船上,有些失落。虽然汉哥儿没有收他为徒,却教会了他炒菜,就算汉哥儿比他小,他也将汉哥儿视为自己的授业恩师。
甲板上依然站着很多乘客,看车队离开了,一改刚才的静默,热切的议论起来。他们刚才看到了毕生难忘的一幕,很多人一生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更不会想到五千多贯会来来往往运这么多次,装的马车都排成常常一溜。
这也难怪,毕竟一贯铁钱当后世六点五斤重,铜钱比重更大,加起来有三四万斤之多,近二十吨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