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北征
作品:《 红楼贾大爷》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一日,贾珠照常前往国子监读书。不想,监中流言四起,说是漠北局势危及,清国意欲挑起战事,国朝随时出兵应战。直到可靠消息传来,才知清国此次先将矛头对准了蒙古。
眼下,蒙古正面临清国的步步紧逼,面临亡国。朝中的对外政策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袖手旁观,另一派认为应该铭记唇亡齿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训,援助蒙古,让蒙古成为国朝的附属藩国。
蒙古遣使来陈述利害,说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联合夹击清国,由于蒙古主力已被清军歼灭,蒙古已是亡国之态。以义忠亲王为首的当朝大臣大多赞同援助蒙古,主张与清国势不两立。但以东宫皇太子和九皇子为首的部分朝臣却极力反对,主张与清国以和为贵。
对此,国子监的监生也是议论纷纷,都自觉站队,或支持义忠亲王,主张与清国势不两立,或支持东宫皇太子,主张与清国以和为贵。面对这个问题,贾珠不禁想到大宋提出联金灭辽时,满朝文武的大加反对。
当年,宋西军著名将领种师道就说道:“今日之事,有如盗入人家,既不能救,又从而分其宝也,毋乃不可乎?”意思是说,这件事情就如同有强盗闯进了邻居家,我们本应该救助邻居,现在不救也就算了,还和强盗分邻居家的财宝,这事儿不能干。
有一位大臣说得更有见地,他说:“北虏足为夷狄,然已久沾圣化,颇知礼义,百余年间,谨守盟誓,不敢妄动者,知信义之不可渝也。”意思是说,辽虽然是夷狄,但是一百多年来,已经逐渐汉化了,很懂礼义。
实际上,宋与辽之所以能维持百年和好,是因为宋辽的力量趋于平衡,辽的军事力量强,而宋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而且双方议和之后,形成了一种依赖和互补。
那位大臣又说:“今女直刚悍善战,茹毛饮血,殆非人类。北虏以夷狄相攻,尚不能胜。倘与之邻,又将何求以御之乎?”意思是说,女真人尚未开化,茹毛饮血,且又骁勇善战,同是夷狄的辽都打不赢金,如果辽被灭,宋就与金直接相邻,我们的战斗力连辽都比不上,又拿什么来抵御金国呢?
联想当年宋辽金之间的局势,贾珠对比了本朝与蒙古、清国之间的局势。虽说疆域范围有所差别,但面临的问题和对手却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近百年来,本朝北伐夺取燕云十六州,更是可以把宋辽金的历史当成前车之鉴。
燕云十六州中,燕、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中原王朝自秦汉以来控制漠北至长城一带最重要的区域。前朝末年,清军多次南下,但是都被阻挡在山海关外,不能踏入中原半步。谁知汉奸吴三桂献关降清,清军顺利入关,迅速攻占了燕云十六州,乃至黄河以北之地。燕云十六州的易手使得中原门户大开,无险可守。
一百年前,清军南下,渡过长江,试图吞并整个华夏。长江以南各地群雄并起,本朝太祖皇帝振臂一呼,十二支抗清势力拧成了一股绳,把清军赶到了长江以北。国朝崛起之后,太祖率军北伐,水陆并进,试图收复黄河以北的旧地。既已收复瀛、莫、宁三州,以及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三关,太祖欲攻取燕京时,因病重班师。北伐未半,中道崩殂。
先帝继位后,不忘收复燕云,移师燕京,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与清军在高粱河展开激战,结果大败。先帝不甘心失败,几年后再次兵分三路北伐,一度收复数个州县,但是东路军与其他两路大军行动不配合,惨败于岐沟关,造成全线溃退。
先帝驾崩,当今登基。恰时,漠北的蒙古部落崛起,当今决定联蒙攻清,提出“贵国帮我们攻下燕京后,百姓、子女、金帛全部归贵国所有,贵国出兵,军费粮草也由本朝负担。”不但可向蒙古以示和好,而且以图收复燕云之地,蒙古大汗答应了。
就在蒙军开始大举进攻清国时,当今再次率军出征,伺机收复燕云之地。驻守燕京的汉奸吴三桂见大势已去,乖乖纳城投降企图苟且偷生。当年,进攻燕京的主帅正是贾珠的祖父荣国公贾代善,廉颇老矣,善能杀敌。荣国公没有对敌人仁慈,将战报凑明先帝之后,亲自把汉奸吴三桂押回金陵,斩杀于南京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