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三易回河
作品:《 大宋好山贼》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就要从北宋初年说起了。
公元1005年,即宋景德二年,辽统和二十三年。宋、辽两国签定了历史上著名的条约澶渊之盟,有关这件事的前后始末,在中学历史课本里讲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在之后,宋国这边,就有一个叫李垂的人顺便说下,此人还贡献了一个成语,“趋炎附势”,写了一部书,叫导河形胜书。当时中国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还有宋辽之间的战争,导致国家百废待兴,四处灾祸很多。其中因为黄河泛滥导致的水灾,尤为紧要。
所以当时身为著作佐郎官名,从六品的李垂,便上了这部书,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
他认为,黄河的河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从古至今以来,一直是在不断地向北迁移,现在距离当初的“九河故道”已经偏离很远了,而根据现在的形势来看,用不了多久,它就会流入到现今北方的辽国境内。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黄河这种经常泛滥害人、造成灾害的危险玩意,与其留在宋国境内祸害自己百姓,不如任由它继续北上,去祸害辽国人去。但若要考虑到当时宋与辽之间的情形对比,就又不一样了。
当时辽强宋弱,在野外战争中,宋国的军队一直都不是辽国的对手。而宋国之所以能够自保,全靠拥有黄河天堑作为宋的屏障防护。而且黄河这东西不仅仅能害人,还能灌溉农田利人,其实是有好的一面的。而如果黄河移到辽国境内了,就变成他们的东西了,灌溉农田不说,宋朝可就没了屏障了。辽国人便可以直接越过黄河,轻而易举的击败宋国,对宋造成灭顶之灾。
所以,作为宋的统治阶层,就绝对不能任由黄河继续北移下去!
而李垂筹划的具体方案,是整治开挖六条导洪入海的水脉:
第一条,自汲郡东疏通禹故道,通达御河今卫河,减其水势,流出大伾、上阳、太行三山之间,复开西河故渠,北流经大名西、馆陶南,东北汇合赤河而入于海。
第二条,在魏县北开一渠,正北稍西,经衡漳流出邢、洺,如夏书所说的,过洚水,稍东流入易水,汇合百济,与朝河合流入于海。
第三条,在大伾往下,黄、御混流,近山又有堤障,势不能远,这样,就是载之高地而北行,百姓获利,而阻止契丹不能南侵。正是禹贡所说的夹右碣石入于海。
第四条,如汉代临淮太守孔安国所说:黄河逆上此州界。按原来自大伾西八十里,曹公所开运渠,东五十里,引河水,正北稍东十里,破伯禹古堤,经牧马陂,顺入禹故道。又东三十里,转大伾西、通利军北,通入白沟,复西大河北径清丰、大名,西历洹水、魏县,东暨馆陶,南入屯氏故渎,汇合赤河而北流入海。
第五条,自大伾西新发故渎西岸,开辟一渠,正北稍西五里,广深与汴等,合御河道,通大伾北,即坚壤,开辟一渠,东西二十里,深广与汴等,复东合大河,两渠分流,则西三分水犹得注澶渊旧渠矣。大都河水从西北大河故渎,东北合赤河而达于海。
第六条,与魏县北开发御河,河西岸开一渠,正北稍西六十里,深广与御河等,汇合衡漳水。再从冀州北界,深州西南三十里,决衡漳西岸,限水为门,西北注入滹沱,这样潦则塞之使其往东渐入渤海,旱则决之使其西灌屯田,更重要的是利于保卫边境。
……
虽然李垂说得很像那么回事,皇帝听了也觉得蛮有道理的。但这玩意毕竟是个大工程,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弄出来的。要知道隋炀帝当年开凿大运河,也不过是弄了一条河,李垂这一下子就想弄六条!
所以在李垂活着时,这工程都没怎么正式弄。
但是在庆历八年1048,黄河下游出现了小规模的改道,向北偏移了数里,这可吓坏了朝廷的大臣们,他们又想起了李垂之前说过的话,不仅对此完全信以为真、不再质疑,还将这事提上了最优先的议程,他们生怕再过几年,黄河又改道,多改几次,黄河就真的成辽国的了!
那怎么行!
于是宋朝仁宗年间起,便倾注全力,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黄河改道工程,史称“三易回河”,其目标就是让黄河笔直向东流,而非向北。
第一次,朝廷想引黄河改道六塔河东流。
但朝廷终归是有明白人的,那便是著名的欧阳修,他看出来这个计划完全行不通,便上书反对。而负责具体实施的河北转运使周沆也发现不对劲了,上书“全河东注,必横溃泛滥,齐、博、德、棣、滨五州之民皆为鱼鳖食矣。”“此五州者,素号富饶,河北一路财用所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