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3qxsw.com

第二十六章 法无禁止

作品:《 大明提刑官

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可县官的这么多迎来送往的花销,知县门一般该怎么准备这么多费用呢?办法当然是有的!!

只是有些害人听闻而已,毕竟在这些地方官看来,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不就是捞钱吗?哪怕朱元璋有再严格的政令,依旧有人架不住要捞一些偏门!这其中最常见的办法就是踢斛淋尖!

我们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官员是很苛刻的,其所制定的工资标准堪称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低。洪武年间,即便是品级最高的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米也仅仅才有1044石,月均87石,越往下越低,到七品知县就只有90石了,月均才7.5石,可就是这样,官员们每个月依然不能按时足额领到俸米,而只能领到一部分,剩下部分则被折算成其它生活用品,等价发给他们,广大官员们如果仅仅依靠俸禄生活的话,那是相当拮据的(可参照海润同志)。因此,大部分官员们为了维持相对体面、富足的生活,往往都会费尽心思去捞点外快,以补贴家用,“淋尖踢斛”也就成为了官员们捞取外快的重要手段。

1.何为“淋尖踢斛”?

""淋尖踢斛""又称为“脚踢淋尖”,其中,斛是一种计量容器,是朝廷收缴老百姓上交的粮食时所使用的专用计量容器,历朝历代,一斛的数量都有所不同,汉朝时,一斛=1石=10斗=120斤;自宋朝开始,一斛=0.5石=5斗=60斤。

当老百姓上交粮食给国家时,先要将粮食倒入斛内,一方面是检查粮食的质量,另一方面则用来计量,按照惯例,粮食要高过斛口,呈圆锥形尖状,这时,官员们搞创收、考验他们技术的时候就到了。

“淋尖踢斛”的具体操作方法是这样的:当交粮的百姓将粮食装满斛后,收粮的官员往往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斛上踢上一脚,必须要保证斛不能倒,可斛虽不倒,但一脚下去,高过斛口的那部分粮食就会洒下来,而交粮的百姓是不允许去回收这部分粮食的,因为,这部分粮食将算作是运输和保管途中的损耗而被收走,斛中所剩的粮食才算是老百姓真正上交的数量,百姓们往往都会因为官员们的这一脚而无形当中要多交不少粮食,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被官员们踢下来的那部分粮食,他们自然是不会上交国家的,这部分粮食都被他们据为己有了。久而久之,“淋尖踢斛”也成为了大明官员捞取外快的一种半公开的重要手段。

正因为“淋尖踢斛”是大明官员们捞取外快的重要手段,因此,每当老百姓上交粮食的这天,收粮的官员们都会将自己调整到最好的状态,只为在收粮食时拼命踹上一脚,毕竟,在工资那么低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内,是大鱼大肉,还是吃糠咽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完全就取决于那一脚的成果,不拼命才怪!

2.“淋尖踢斛”有何潜规则?

实际上,不论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行或多或少都是有这样那样的潜规则的,“淋尖踢斛”也不例外。它最大的一个潜规则就是:甭管收粮的官员一脚下去收获有多大,但一斛都只踢一脚。这是这个行当大家心有灵犀共同遵守的一个准则。

其实,这也好理解,毕竟,官员们大都饱读诗书之辈,都还是要讲点风度、要点面子,那一脚就够难为情的了,要不是朝廷的工资满足不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鬼才去用这种下作的手段去捞取外快!

因此,为了那一脚能够有大收获,官员们往往没事都会对着树、墙等,刻苦训练踢斛本领,力求练到快、稳、准、狠,以期在实战中取得丰硕战果。

我们可以看出,“淋尖踢斛”本质上就是大明官员变相贪污的一种手段,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固然有明朝工资低的原因,官员的不自觉也是重要因素,但不论是什么原因,于国于民而言,都是百害而无一利,尤其是老百姓,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还要平白无故去喂养这帮缺德的玩意,更是苦不堪言。

明朝的粮食部门作为国家的重要税收机关及粮食储备机构,出现贪墨成性的现象自然是再正常不过,包括很多名臣如三杨,李贤,徐阶,张居正等人都是靠“淋尖踢斛’和火耗的收益来中饱私囊的。说实在的,没有接触收藏圈子之前,我对“淋尖踢斛’这个成语是比较陌生的,一是文字生僻,无法一下子从字面上搞懂;’二是读起来也实在拗口。这种类型的知识点一般都不会轻易涉足,当面对面的触碰到这些文物以后,才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古代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地方官在征粮过斗时,故意将粮米淋倒高出斗面形成一个塔尖而不抹平,谓之“淋尖”;为多征米谷占为己有,一般都会故意用脚踢斛,洒出来的粮食不允许老百姓回收,强词夺理说是运输和保管中的损耗,这就是“踢斛”,在《明朝那些事》中,有这样精彩的描写:“要知道,这一踹是很有讲究的,官吏们为了这一踹苦练了很久,具体方式是有可能是先在自己家附近找颗树,从踹树开始,以树干不动,落叶纷纷为最高境界。当然也有某些人选择踹门练习,一定要做到一脚踹开,如超过两脚为不合格,需要继续修炼。在交粮这一天,官吏们准备好,一旦斛已经装满,便凝神屏气,闭目深思,然后气沉丹田,大喝一声,部分人加十米助跑,冲到斛前,拼命一踹(不拼命不行啊,踹下来都是自己的),如果踹下来的多,就会哈哈大笑。老百姓带的粮食如不够交公,只能回家再拿,自认倒霉。”你说这老百姓怎么活啊,年成好的时候可能影响不太大,要是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他们这么干,真是雪上加霜了,这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人心所向啊。

博物馆藏拙居珍藏的这个明代长沙府斛桶,是非常罕见的一种类型。有人从事收藏事业也有二十多年了,斛桶也是看过不下上千个,像这样戳印达到满器的还从未露过面,一般都只一两个印章而已。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密密麻麻的铭文记载了每一年的年号和长沙府的烙印检验标志,这在度量衡文物中是极其稀少的,真是难得一见。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这种“严谨”,也可以看到他们的那种“严苛”。当然,他们看起来还是冠冕堂皇,法度严明,不过背后却在干着从别人的口中夺食的勾当,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偶尔良心发现,睡不着,吃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