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3qxsw.com

第二十五章 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求追读)

作品:《 大宋:朕即天下

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喂!

他真的只是想聊聊教育啊!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身为红旗下长大的一代人,这句标语,几乎刻入了赵祯的骨子里。

而北宋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不能用‘差’字来形容。

连官学之首的国子监,都是名存实亡,更别提地方的州学了。

其实,学校不立,并不是宋朝才有的问题。

自唐朝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从中晚唐到五代,天下动乱不休,教育不昌的状况愈发严重。

大宋立国之后,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真正的大规模兴学,还得推到庆历年间。

当然。

师道不存,不止是因为动乱,更和文化环境有关系。

众所周知,汉学,重章句训诂,偏重字义、名物、典章制度的考辩。

先秦古籍讲究微言大义,通常不分章,更不断句,如果想要理解其中之意,必须分篇为章,断章为句。

似这等晦涩之学,如果没有师承,单凭自学,自然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和汉学重章句训诂不同,唐朝虽然也继承了章句训诂之学,但诗赋、文章之学,丝毫不输于章句训诂,甚至犹有过之。

而诗赋、文章之学,贵在自得,哪怕没有名师教授,天赋异禀者,也能成材。

因此,学校不立,不是某一方面的缘故,而是多方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结果。

片刻后,就在赵祯思考如何补救之时,刘娥忽然开口道。

“所以,六哥你是想扩建国子学?”(注1)

闻言,赵祯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

“是,也不是。”

国子学,历来是贵族学校,唐制,国子学,生员300人,招生对象是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

招生资格稍微低一点的‘太学’,生员500人,招收对象是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后辈。

到了宋朝,国子学的准入门槛虽然放低了一点,但限制仍在七品以上京朝官子孙。

直到庆历四年(1044),宋朝才重新成立了‘太学’。

太学,有别于国子学,招生条件放开到了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

而平民百姓,唯有极为优秀的人才,方能入学。

对于这种赤裸裸的贵族教育,赵祯当然是看不惯的。

但想要立刻改变,也不是一件易事。

这不是一份诏书就能改变得了的。

毫无疑问,国子学是一种特权。

想要打破这种特权,必然会得罪一批特权阶级,以赵祯现有的力量,暂时还无法和那些人叫板。

“是也不是?”

刘娥不解道:“这是什么意思?”

沉吟片刻,赵祯又一次披上了‘仙神’的虎皮。

“爹爹和我说过,教育,乃国之大计。”

“今,天下学制不立,当更易之。”

“爹爹还教过我一种新的学制。”

“三级学制,就像发解试、省试、殿试一样。

发解试对应的是‘县学’,天下州府各县,凡学生满200人,皆立县学。

然后是省试对应的‘州学’,各县学优异者,可升入州学。

最后是太学,对应的是殿试,从八品以上子弟,可免试入学,从八品以下及庶人,俊异者,亦能考入太学。”

一旁,刘娥听着听着,表面上毫无异动,心里却眉头紧皱。

凡学生满200人,皆立县学?

大宋一千多个县,哪怕只有一半县城满足条件,也要建立500多所县学。

建学的钱,从哪来?

即便解决了钱的问题,授课的先生,又去哪里寻?

便是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教授的内容,又该是哪些?

念及至此,刘娥顿觉头大如斗。

————————

注1:宋初,国子学和国子监是一回事,既是学校,也是教育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