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震惊的黄太吉
作品:《 崇祯,这大明不救也罢!》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到达北京前的最后一站,地理位置相当的重要,有句话说,通州安,则京师安。
这句话并不夸张,如果通州失陷,那么京杭大运河就会被切断,严重依靠京杭大运河输血续命的京师,就算是驻扎有再多的精兵强将,也无法在断了粮饷的情况下,守卫住京师。
为了能够给大明的君臣带来足够大的压力,黄太吉决定把通州当做是进攻大明京师的第一战。
黄太吉相信,只要能占据了通州,那自己就可以截断大明京师的命脉。
等再击败各地前来勤王的明军后,哪怕攻不破京师,也能逼迫崇祯皇帝答应议和。
到那时,他黄太吉不光是解除了如今后金政权所面临的难题,还能让自己的威望更上一层楼,再慢慢的收回其他三大贝勒的权力,成为女真独一无二的王。
到了通州城外,黄太吉松了口气,还好,通州的这个守将,没有蓟州的那人变态。
毕竟通州关系着京师的漕运,没有被改造成乱七八糟的样子,不过通州城也没有那么容易攻打。
因为在靠近城池后,建奴们看到了通州城楼上升起的大纛,黄太吉瞬间感觉牙疼,守通州的居然是孙承宗这个老梆子。
堂堂的首辅,你不坐镇在京师掌控大局,跑到通州凑什么热闹啊?
在试探性进攻了几次后,黄太吉放弃了和孙承宗在通州城下死磕到底的想法。
都是打过无数次交道的老对手啦!彼此之间都是极为了解,耗下去的意义并不大。
毕竟这个老头,还有他的那个老搭档袁可立,都不是省油的灯,在这双老头组合的之下,可是差点把后金政权给整死。
自己的老爹野猪皮,之所以晚年昏聩,大肆屠杀辽东的汉人,也是被这两个老头逼得失了智。
看到黄太吉撤军,孙承宗也和洪承畴一样,并没有追赶尾随建奴的军队,对于京师的防务,孙承宗极为的放心。
到了崇祯二年的十一月十六日,建奴的铁骑来到了京师城下,大明第二次正式的京师保卫战就此展开。
首战和历史上一样,还是在德胜门外,不过和历史上不同的是,除了满桂的大同军,和侯世禄的宣府军在城外结阵防御外,还有和自己侄子曹变蛟并称大小曹将军的曹文诏,他此刻正率领五千骑兵,埋伏在德胜门内。
而在城头上指挥京师卫戍部队的,则是有着大明第一狠人之称的孙传庭。
有他在这里掌控,这些京师卫戍部队绝不会再乌龙的把炮弹,宣泄在满桂的部队头上。
在建奴这边,为了取得首胜,黄太吉调集了随军的所有大炮和攻城器械,然后亲率大贝勒代善和贝勒济尔哈朗,岳讬,杜度,萨哈廉等,统领满洲右翼四旗,以及右翼蒙古兵,向满桂和侯世禄的部队发起猛攻。
建奴军率先发炮轰击,在炮击声中,右翼蒙古兵及正红旗护军从西面突击,正黄旗护军从旁冲杀,攻势异常的猛烈。
如果是往常,明军可能还真的会撑不住,不过因为这次建奴所有的行动,都在朝廷的预料之中,给这些将领制造了一种错觉,那就是这一战朝廷早有预谋。
再加上这一年多的准备,都是为了这一刻,这些士兵早就做了相应的训练,所以此刻的明军上下,对于建奴并没有太多的恐惧。
面对建奴的铁骑,他们在满桂的带领下拼死厮杀,坚决不肯后退一步。
而这时此战的关键开始发威了,在孙传庭的指挥下,城头的巨炮对着建奴先锋的后面就是一顿狂轰乱炸,巨大的威力,让凶悍的建奴都被打懵了。
虽然靠着严酷的军纪,还有往日里对阵明军的骄傲,建奴部队并没有崩溃,可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建奴的先锋也是节节败退。
正在这时,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了,德胜门突然被打开,早就埋伏在德胜门内的曹文诏,带着手下的骑兵们冲杀了出来。
面对这样一支精锐的生力军,建奴的前锋崩溃了,首先乱了阵脚的是那些蒙古人。
在蒙古最后的骄傲——俺答汗,这位也曾兵临大明京师的蒙古大汗,回归了他们的长生天之后,蒙古再也没有可以挑起大梁的英雄诞生。
所谓的黄金家族最后的骄傲林丹汗,完全就是个笑话,被建奴打的东逃西蹿,所以他们才会投靠建奴。
可投靠建奴是为了过上好日子,能够来到大明劫掠,而不是在这里送死啊!
随着蒙古军的溃败,正黄旗和正红旗的建奴精锐也撑不住了,开始跟着败退。
黄太吉见状急忙派岳讬带领本部骑兵前去接应,可还没有冲到地方,就再一次遭受到了明军摆在城头的巨炮轰击。
倒霉的岳讬还没有来得及在大明的京师城下,砍杀一个明军,就被城头巨炮的炮弹撕成了碎片。
看到这一幕的黄太吉感觉自己就是在做梦,大明的火炮,什么时候有这么远的射程,这么大的威力了?
不过反应过来后,他连忙下令后退,免得明军的火炮射程还能往他们这里延伸。
至于那些被追杀的蒙古军和正黄旗,正红旗的先头部队,只能祈求他们好运了。
在曹文诏与曹变蛟以及满桂麾下的骑兵追击下,建奴损失了将近三千人,才得以逃出生天。
首战的失利,让黄太吉和三大贝勒的面色都是阴沉如水,在处置完那些率先逃跑的蒙古人后,建奴并没有急着报复。
在黄太吉的召唤下,这些建奴的首脑聚集到了一块,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岳讬四分五裂的尸身。
三千人的损失,对于基本上是倾巢而出的建奴来说,根本算不上伤筋动骨,毕竟这三千人里面,超过一半都是炮灰蒙古人。
可岳讬的死,确实是给他们敲响了警钟,再英勇的猛士,面对上火炮,也是显得那般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