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3qxsw.com

第30章 我成专为他讲解《道德经》的了

作品:《 我道自倡

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晚课时间,我又到了经堂侧室。清风见我到来,笑逐颜开地请我上座,然后说道:“小颜啊!你还真是灵光!就你说这内视之法,我试了下,还真有效!虽暂不能开天目,明察一切,达到神游紫府,无我状态,但练后真是神清气朗,遍体康泰呢!”

他这么一说,倒使我吃了一惊。莫非我真的瞎猫碰着死耗子,误打误撞真打开了吕洞宾那修仙之门?但我始终怀疑那些都是诓人的,却又不敢言明!

不过,静坐内视,与练气功也有类似功效,能醒脑提神,这倒毋庸置疑!但能否真达到吕洞宾所言那般神效,我是不敢断言的。反正我是不大相信的!倒是我所明悟的“无我”境界,却不好与清风说了!

清风有些迫不及待地说道:“今天下午说过了哈!今晚你就专为我好好讲讲《道德经》!时间长点儿,多讲点儿!”

看来,他是完全迷信起我来了!

不对,也不应该说是迷信!毕竟我说的是正确的。应该是完全相信我所讲了道理了!

看着他那热切的目光,我哪好有半点推辞!的确,我自己所理解出的道理,也是希望更多人知道的嘛!这就是搞理论的人的大公无私之处!晓得了真理,巴望不得全世界的人都晓得,绝不藏私!

于是,我便接着前面与他讲过的篇章继续讲解了起来:

“《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此章应该算老子对“不争”理论的延伸,即延伸到“不满”“不贪”“不占”。即所谓“虚怀若谷”“功成身退”则近于天道!这为西汉初研究道学提出“天人合一”理念指明了方向。

在前面老子尚且从功利角度说了“身其后,不争”可成其私的效果(有阳谋的味道!),此章则抛开了私心这么回事,升华到天道层次了。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是:端着满满的一杯水,不如端适可而止而没有盛满的一杯水;把刀具等磨得很锋利,用不长久(所以有经验的老兵都不会把刀磨得太快了,否则上战场砍不了几下死得快)。说的就是“不满”。什么事做到极端了都不见得好,故而要适当保留一点量以存其“虚”。

既然不要“满”,就莫要贪。老子对个人利益一直持物尽其用、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态度,是很反感“贪”的。对于统治者的贪婪,提出了多次告诫。其实,他也挺无奈于统治者及其阶层(贵族、封建领主们)奢侈的生活又不好坚决地明面上去抨击,只能说搞坏世间风气的就是那些原因。而今我们纵观历史,却可以发现,历朝历代,坏事都坏在统治者贪得无厌上。哪回农民起义不是因为统治者过度盘剥造成的?整个统治阶层如此执行或更有趁火打劫的还不是上行下效,打着上头的旗号干的?王莽更狠,贪到要刮尽天下钱财,所以立即逼反天下百姓,绿林赤眉纷起,政权迅速败亡(汉武帝打击豪强以充实国库,尚有点平衡民间心态的作用,并没有把手死命地插向底层百姓。王莽就凶,除发行大钱、加重赋税外,还来个一锅端,把天下土地都收归国有,自己一个人当地主。农民分种国家的土地看起来似乎很容易达到均田地的,但那赋税地租太高了,种地就是亏损,根本活不出来!王莽还不允许百姓去打工,必须种地!老百姓只能啸聚绿林了事。)老子对统治者“贪”或许还没认识到如此深度,仅说了个“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淡淡地劝诫一下而已。其实,“贪”更深层次的危害还是造成大量资本闲置,对社会生产而言简直就是釜底抽薪!

或许老子说的贪还可有更广的含义,包括贪图权势、功名等等。反正都有过犹不及之意。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算很中肯的劝诫了。贪而致富、富而愈贪(老子在后面感叹“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也暗恨人之贪念,不合于道!);富贵而骄、骄而横行无忌,再大的祸都惹得出来。故老子说,贪,就是为败亡埋下祸根!犹其是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老子深恶痛绝,斥之为“盗竽”,即强盗头子。

其实,社会人心的贪念是社会分配制度不公平引起的失衡而造成的。人民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但绝大多数老百姓仅是在乎生活质量而已,并不是非要搞个出人头地而持贪心的。那种一心非要混出个“人上人”的人,其实就是老子所谓的“智者”,为达目的什么招都去想!

最后,老子只草草总结了一下,说“不要贪啊,事做成了就行了,这才符合天道!”这就是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章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几章内容要点总结起来延伸至具体到对统治者身上的素养要求。前面老子基本上都在说道如何圣人又如何,虽有潜在的希望统治者要像圣人那么去做,但还并未明确直接地提出落到实处统治者该如何去做。从这章起论述重心基本上开始落在这上来了。

“载营魄”是指人的精神活动,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载营,承载营运。魄,精神内核(如“气魄”指人的精神聚集而形成的一种外在表现,算一种神情气势,能为他人感知。古人认为人有三魂六魄。)。故“载营魄”在此指人内在世界精神活动的思想和自省等。道家也称之为“内视”,后演化成一种静坐修炼之法。

“抱一”指保持纯一。前面老子说过,“道”的特点于“无”的内在上是极其纯一的,他用“湛兮”来形容。所以老子希望统治者在日常思索、理解感悟世界时要能像“道”那样保持虚静纯一,从而更能领悟到“道理”(我们至今从汉语这些词汇上都还看得出道学对人们的影响来。“道理”“道理”,乃“道”之理,正确性不容辩驳)。“能不离乎?”说的就是思想活动能否达到不脱离“道”。很明显,老子要求统治者循道行事,肯定要强调统治者必须心中一直有“道”,才可能随时从“道”出发去考虑事情。

“专气致柔”也指内在修养凝炼而达到和顺纯一。“能如婴儿乎?”是老子对柔顺纯一状况形象性的比拟。老子后面也用婴儿的纯朴形象来说“圣人皆孩之”。此句可以说是前一句的具体说明。

老子讲究以柔克刚。他认为“柔弱胜刚强”,因此他心目中的“道”是柔顺的。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说的是清理自己的内心,能达到没有一丝瑕疵吗?“玄鉴”,玄奥的镜子。喻指人的内在观照世界,类似于佛教所说的“灵台”。拿某种说法就是人的“三观”。此句也可以认为是老子要求统治者要做到依道行事必须自己清明纯一,才可能心中驻“道”。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就很好说了。依道爱民治国,肯定就不会加入主观作为了。所以,老子所说“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科学治国思想,是按照科学的“道”那么自然地去治理,不是自以为是地主观妄为,也不是消极不作为(很多人把“无为”想成不作为去了哈!)。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人的“天门开阖”指的是打开脑门,开放性地去接纳世界。老子以雌性喻道,这前面说过。故此句是说敞开心怀,能像道那么样包容么?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何谓“四达”,即明治民之事。“大通者有四:夫家众寡也;六畜车辇也;稼穑耕耨也;旗鼓兵革也。”所谓夫家众寡,即丁户多少、人口数量;六畜车辇即民间财物多少;稼穑耕耨指土地产量;旗鼓兵革,指军事实力。明白此四方面,是统治者明了国情的基本要求!此句之意即是:要做到明白“四达”,能不靠感知么?因为心中有“道”,自可清楚一切,无需刻意去感知,故“无知”。老子在后面第四十七章又说过“不出户,知天下”。有人把此处的“知”通假为“智”讲,译成耍心机地去弄明白“四达”,窃不敢苟同。因为老子后面还有说依道行政,“使民不知”。因为百姓如坐春风,浑然不觉法令有个啥子,而称之“我自然”!故“使民不知”,是同一用法,皆指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