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3qxsw.com

不能再念紧箍咒

作品:《 1977,我的热血年代

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傻子瓜子”的年广久,作为《浪潮经济周刊》的《弄潮儿》在“五一”那期的头版头条被刊发。

引起了全国上下巨大的争论,“姓资”还是“姓社”?

作为徽省的又一个典型经济人物,1979年《浪潮年度经济人物》评选还在进行中,大概率当选的是首倡“分田到户”的小岗村的18位农民。

1978年11月的一个冬夜,就在燕大77级法律系林攻坚同学下乡插队的地方不远,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如是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彼时,这群衣衫褴褛的农民不会想到,一场改变中国亿万农民命运的改革实践,正由他们拉开大幕。

“选上队长后计集体财产,发现村里仓库都不上锁,里面除了一杆大秤,一个撒种的小把头,其他什么都没有。”

严宏昌说,那时村民集体劳动出勤不出力,集体生产能力已完全丧失。而当时小岗村有一句俗语,每到秋收后,“算盘响,换队长”。必须要改变现状,严金昌在此时有了把小岗村分地到户的想法。

“我先把分地的想法讲给几个关系好的村民,再让他们向其他人透露,就像过去地下党一样单线联系。”

当时的想法,是瞒上不瞒下,把地分了,等偷偷干一年有了成绩后,再向上汇报”,严宏昌说。但事与愿违,分地后大家的劳动积极性远远超出他的意料,

“再也不用吹哨子了,村民主动向别的生产队借牛、借犁早早就完成了冬耕,连村里的荒地、田角都开垦了出来”

严宏昌说,别的生产队从没看到小岗村民这么积极过,于是小岗村私自分地的消息也就慢慢传开了……

《浪潮经济周刊》的记者采访完忧心忡忡的小岗村村民,连忙奔赴徽省首府,合肥。

“农业终要以生产为中心,最重要的生产力是人,调动人的积极性要靠政策。”

“我早就盼着有那么几个不怕死的带头人呐!”

“这样干形势自然就会大好,我早就想这样干了,就怕没人干。”

“地委如果批准干3年,我批准干5年,只要能对国家多贡献,对集体能够多提留,社员生活能够大改善,干一辈子也不算开倒车!”

就在《浪潮经济周刊》的大学生记者将要离开的时候,已经63岁的万里同志落泪了,他语重心长地对陪同采访的其他领导同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