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以铜为镜……不对,谁把朕封印在里面了?
作品:《 贞观公务员》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陈平安想要的就是促进各种行业的发展,刺激市场经济,达到民富国强的效果。
死气沉沉的市场经济,过于单一,也就没办法把所有人都绑在一个战车上。
当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就涉及到各行各业,以及各个势力之间的利益。
这时候,他们希望的还是一個稳定的社会。
如此一来,其实也能达到安居乐业的效果,从而让大唐国祚稳定的时间更长久一些。
提高国祚保鲜程度,筑牢国祚保鲜基石,保住朝野上下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们的基本盘。
也就能够让大唐壮大,兴盛起来。
陈平安接着说道:“孙道长,我这里还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我在医书上也见到过一种说法,或者是说,做法。”
“那本医书上把药分为了成品药、半成品药,以及非成品药。”
“也就是说,一般而言,医师诊脉看病之后,开方子。”
“病人呢,就直接去药房以方子拿药,回去之后,再自己煎药。”
“这个药就称之为半成品。”
“这也是如今大部分医师行医治病的做法。”
“而那本医书上,所谓的成品药,就是相当于是药丸,用药材炼制,搓成小小的药丸。”
“医师把脉之后,直接让病人去买药丸,拿回家吃就可以。”
“不必再煎药,也就方便很多。”
“道长以为,此法可行吗?”
孙思邈想了想,回道:“贫道以为,此法应该可行,但是还需验证。”
陈平安点了点头,肯定是要验证,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道长,这是肯定的,各方试验验证之后,才制作成品药,用来行医治病。”
“病人可以不必自己煎药,支持服用药丸,也要方便一些。”
“只不过,这有一些药材,只能煮着喝,而不能制作成为药丸,让人直接吃下去。”
“所以那本医书上,也就有了成品药和半成品药来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
孙思邈还是很感谢陈平安的不吝赐教,要不是陈平安传授了那么多的医学知识,他现在的医术可能还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
什么病菌、病毒、细菌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什么吸血虫、蜱虫、蛔虫、狂犬病、牛皮癣、天花、花柳等各种疾病,都有一些见解。
孙思邈这一次江南之行,就治好了不少吸血虫疾病的病人。
……
孙思邈留在了京师。
负责京师医馆的建设,同时,也教导太医署的那些太医,提高他们的医术,还研究起来陈平安所说的成品药。
其实,药丸之法,已经有了。
孙思邈后来就喜欢炼制药丸,他炼制的药丸,并不是那些喜欢追求修仙问道、长生不死的方士,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丹方炼制丹药。
他炼制的丹药,用的都是他自己研究出来的丹方,上面也都是药材。
真要是五石散那种丹方,孙思邈咋说也不可能活到一百多岁。
陈平安则是开始对磨镜片开始攻坚克难,高炉的温度又提高了一些。
所以,烧出来的琉璃也更为纯洁。
透明度已经很高了。
虽然无法接近千年之后的那般透明度,但是要是能有办法做出玻璃纸,还真的能够做出镜子。
磨镜片,自然是想要做出来简易望远镜,甚至是潜望镜。
只是以现在的水平,想要打磨出来规格非常高的镜片,还是不可能的。
一次又一次打磨出来的镜片,都是不合格产品。
看起东西来,都是模糊一片,也就是把镜片打磨的糊了,看不清东西。
这样的镜片完全就是不合格的。
陈平安也只能是让新工匠们继续打磨,总有一天,会有人找到技巧,打磨出来可以看得清东西的镜片。
最起码,能有一个放大镜那样的效果,也已经算是成功了吧。
而他呢,又研究起来玻璃纸。
所谓的玻璃纸,不是那种直接贴在玻璃上的纸花,而是镜子反面的涂层。
陈平安记得自己看到过相关的知识点,就是这一时间,有一些想不起来了。
好在,后面还是检索出来,记得有一个帖子说过,在古代如何造出镜子,后面附上的方法,就是用银。
用银来制作涂层,可以制作出来镜子。
陈平安也试了试。
就是这火候掌握不好,一开始没能成功。
多次试验之后。
还真的给弄出来了。
就是这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所用白银可不少啊。
这造价成本多少有一点儿高。
用的还是白银。
大唐的白银储量不高,以后还想要用白银来制作银币,需求量肯定是比较大的,怎么能够用来造镜子呢?
这造价太高,就只能卖的贵一些。
正好,将作监不坑穷人。
没钱的人,买这个镜子也没啥用。
倾家荡产就为了一面可以看得清自己的镜子?
那实在是他不划算了。
陈平安给镜子做了一个架子,然后披上了红布,让人好生地抬着,进了皇宫。
李世民正在暖阁里面,听取太医署、户部等官署官吏对于医馆建设情况的汇报。
医馆已经建好了,并且开馆有七八天。
开馆之前,就已经在邸报上做了相关的报道。
皇帝心怀万民,为了减少百姓们的疾苦,便开放了太医署。
在京师建立了医馆,安排太医署的太医坐诊。
这太医一般都是给王公贵族,以及大唐的帝王、皇子、嫔妃们看病的。
如今竟然能坐诊京师医馆,给普通百姓们看病了。
大唐的帝王当真是仁义啊!
古往今来,也就这位大唐的帝王做到了这一步。
以前,有那个皇帝,让太医在外坐诊,给百姓们看病的?
京师医馆开馆的那一天,不少慕名而来的人,排着长队,想要让太医们能够给他们把把脉。
就算是身上无病无痛,也排着队,想要让太医把把脉。
得到的结果。
自然还是多多少少,有一些问题,什么气血两虚、阴虚、阳虚、脾虚、肾虚,还有什么心火、肝火等。
无病无痛也有隐疾,搞得一个一个尝尝鲜走进来,一个一个有灰头土脸地走出去。
虽然,太医们有言,这些属于正常,平日里吃的清淡一些,又或者是吃的好点儿补一补,不需要吃药,但是对于一些惜命的人而言,总有一种,我好像生病了的感觉。
总之,八天时间,医馆们的门栏都被踏坏了,每天排着队的人是络绎不绝。
当然,李世民最关心的还是药材价格的问题,百姓们是不是真的能够看得起病、抓得起药、治得好病。
“陛下,如今之药材价格,比之以前,一副药,降低了十文钱。”
“这已经是非常低的价格了。”
“臣听闻,有一些药材商贾,因此而闹起来,说是他手中的药材价格高,没人收,砸在了库房里面,要讨个说法呢。”
“不过,这人最后也被查出来,当初是高价从另外一个药材商手中买进来,就想着转手卖给医馆,可以从中赚取一点儿差价呢。”
“这种人,打了十大板,言明利害关系,也就不敢再闹了。”
“就是因为有着这些贪墨钱财的行脚商,太高了药材的价格,使得百姓们抓不起药!”
有一些官吏,在了解了药材从山中挖采,再卖给了收药材的药材商,再到药材商卖给了一些中间商,再有中间商卖给了医馆。
这一套流程下来,药材从几文钱,一下子涨到了十几文。
百姓们确实是没钱,可以抓药治病了。
官吏们对于这些喜欢钱财的商贾,是一点儿好感都没有,觉得他们一个一个都是没有仁义礼智信,心都是黑的。
这也是很多官吏们支持重农抑商,并且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贾在最后的原因。
李世民听完,说道:“行了,他们固然可恨,不过,若是没了这些行脚商,北地的药材又何以能够到达南方,南地的药材,又何以到达北方?”
“虽说,他们太高了药材价格,确实可恨,乃是追名逐利之小人。”
“但是他们也让药材得以从南到北、从西到东。”
“如今,医馆的建立,就是用来制定行医之规范,药材之价格等。”
“太医署也要用好这一次的机会,规范行脚商们在收取价格、卖出价格的规矩。”
“如此一来,明文规定药材之价格,随着药材的多和少来定价,以及药材的好种植、不好种植、好储存、不好储存等,给一个合情合理的价格。”
“行脚商们也就只能赚取他们该付出的那一点劳动所得,把药材从南运送到北地,所得到的路费。”
“这也是合情合理,不然,北地百姓得了病,想要吃江南之地所种植的药材,岂不是吃不上?”
“没有行脚商来运送药材,难道要让医馆自己花钱吗?”
“医馆花钱,那这药材不依然还是价格过高?”
“毕竟,行脚商一次可以运送很多药材,一个医馆,一次又能买进多少药材?”
“需要的少,送起来,价格更高。”
“难道不是吗?”
李世民的这一套说辞,真的是让房玄龄等人有一点儿不敢相信。
陛下竟然还能有如此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