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3qxsw.com

第160章: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作品:《 贞观公务员

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很快,一百份就卖光了。

好在,这里是京师,秘书监那边还在加印,报童们可以去领取晾干之后的报纸,继续卖报。

十份报纸,二十文钱,他们可以得五文钱,若是一天能够买一百份,那就是五十文钱呢。

这可比那些工地上的工匠的工钱还要高不少呢。

李世民拿着报纸,摸了摸,纸张和他所用的宣纸,还是差了一些。

不过,这报纸上的字迹清晰,没有漏墨的情况出现,拿着还有一股墨香扑鼻的味道。

只要字迹清晰,价格便宜,那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一期的大唐邸报,头版头条就是李世民亲笔写的一篇文章,大概内容是说这报纸是朝廷支持下办的,用于传播一些信息让全国所有百姓知晓。

第二版,则是陈平安进献琉璃镜子。

李世民在琢磨报纸质量的事情,长孙无忌、房玄龄则一脸激动的看着报纸。

邸报也不是第一次见了。

但是这一次并非是邸报,而是大唐邸报,上面还有他们两人所编写的一点内容。

长孙无忌对于吏部的一点儿简介看法,房玄龄对于如今商业兴起、以工代赈之后,农夫纷纷弃田从商、弃田从工,导致良田荒废,又或者是良田被佃主收走的现象之见解。

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编写这些内容,然后刊印在了大唐邸报上面。

这和协奏章,以及上奏的情形是不一样的,感觉也不一样。

那种世人开始听着、读到他们编写的内容,对朝政、国策的见解。有一种可以获得认同感,还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获得感、自豪感。

不过一会儿。

樊楼这边也有了一些食客。

有人的手中已经拿着一张报纸了,等到坐定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读报。

声音不大。

也以为这二楼雅间的人不多,所以大家都能听得见。

读完之后。

才把报纸递给了身边的人传阅。

“诸位,这大好的纸张配上这印制,怕是不便宜啊,就卖这么点钱,岂不是得一直亏下去?”

“多少……有一些浪费呀。”

能识字读报的人,一般也都是读书人,又或者是世家子弟、寒门士子,又或者是京师城内的官吏,又或者,也有一些商贾。

而在他身边,已经看过了大唐邸报的好友,则笑着回答道。

“无妨,圣人既然能够定下此策,以大唐邸报报道各州之政务消息,还有朝中大臣们对国策之简介。然后以大唐邸报为册,广而告之,便是想要让天下人都能知晓天下事。”

“如此,才算是真正的朝野上下,政吏清明,才是真正的明君。”

“我观之,如今之大唐政吏之清明、君明臣贤之朝堂,远超以前,可以说是亘古未有!”

李世民听到这里,顿时得意一笑,被这些人不知他的身份当面夸,和被大臣们当面夸,感受就是不一样。

“看看,陈少监好像又发明了一个不得了的东西啊,叫做琉璃镜子?”

又有人,指着大唐邸报上的第二版,叫道。

那位读邸报的人接话道。

“那琉璃镜子我见过!”

“当真是神奇,已经不能用鬼斧神工来形容,甚至是无法用言语形容。”

“那么薄的琉璃,能让人看的清清楚楚,连头发丝都看得到。”

“上等的铜镜也可以看得到,但是还是没有琉璃镜子看的清楚,那般清晰无比,让人大开眼界啊!”

“不过,那琉璃镜子可不是一般人能够买得起的,也是这些年,我见到的第一件天价之物。”

唐朝这时候可以说是非常开放了,上到官吏,下到黎民百姓,都能妄议朝政。

当然,也不能说的太过,更不能辱骂上官,甚至是圣人。

邸报问世之后。

其实论证风气更盛一些。

李世民也没有下令禁止,推行邸报,本就是为了让百姓们论证。

这道理越辩越明。

是非功过自在人心。

……

同一时间。

另外一个私人花苑,暖阁之中,崔民干对王珪问道:“禹玉兄,你觉着这邸报如何,当不当的我等下注?”

崔民干身前的桌子上,放着一张报纸,不仅仅是他,王珪等人的面前,也都有一份报纸。

王珪看着崔民干,摇了摇头,缓缓说道:“邸报并不是我们能碰的,子房兄(卢赤松)说的有一点我非常认可,那就是我等与朝廷只能互相倚靠,绝不能逆天而行!”

崔民干一听,沉默了一会儿,方才慢慢说道:“这一点老夫也认可,凤凰尚栖于梧桐之上,我等也只是想要保家中子弟太平,只是一个科举取士、如今又是新纸、又是活字印刷术,再加上这邸报。”

“寒门士子读书识字不再是问题,还可通过读报来知晓天下事,明辨是非,学以致用。”

“往后,这科举取士,寒门学子会越来越多,于我族子弟来说,将会是一个压力。”

王珪却道:“压力也并非是一个坏事,族中一些子弟,若是没有压力,岂会用心读书?”

“一个一个,犹如纨绔子弟,自命清高。”

“殊不知,他们的身份,并非是他们自己挣来的,而是祖祖辈辈们的努力,甚至是刀尖舔血获得的。”

“我们终究会老去,他们也终究会长大,若我们一直为他们撑起一片天,可我们死了,他们的天,岂不是就塌了?”

“那才是毁了他们!”

崔民干深呼吸一口气,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抱拳,说道:“受教了。”

一座樊楼,一个花苑,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却差不多同时结束,各奔东西,说起来或许也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巧合。

却也有着原因,那就是,都被大唐邸报牵动了。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唐邸报的出现,对于李世民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儿。

虽说也有利有弊,但是既然千年之后的邸报一直盛行,那肯定是利大于弊。

就只是张贴在告示栏上的邸报,一年时间来看,也是利大于弊。

百姓们知道了朝廷在做些什么,知道他这位帝王又施行了哪一些仁政。

北伐、兴修水利、修路、修长城、修京师、海水晒盐、设左右肃政使、监察地方官员、鼓励农桑、地方时政……这些消息通过邸报报道出来,让百姓们可以看到、听到,甚至是感受到,朝廷在做什么,他这位圣人又是如何爱民如子。

对于长孙无忌等臣子来说,大唐邸报的好处,那就是宣传他们的功绩。

这不,第一版的邸报,陈平安就建言,让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两人编写议政之内容。

这个议政,自然也要是真知灼见,并且,也不能用那种晦涩难懂的骈文。

最好还是能够说出见解,也要往好的方向引导。

当然,这并非是空话,而是长孙无忌等人也确实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努力改正。

陈平安其实也想过,大唐邸报对于大唐发展的影响,这邸报,必须要深入人心,也必须要让士大夫们参与进来,粉饰太平。

至于什么形式不形式,其实,天下万民或许也需要这个形式呢?

邸报之前的百姓,两耳不闻窗外事,不是他不想闻,而是没有渠道。

邸报之后,黎民百姓们也能知晓天下事,知道这大唐有十三道、三百六十个州、一千五百多个县,知道朝廷在修水渠、修路、修长城等等,知道在招工,知道工钱是多少,知道该如何为自己伸张冤屈等等。

这就是黎民百姓们的思想在崛起。

所以,他在第一版的时候,建言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编写议政,后面还会有魏徵、杜如晦等。

以邸报,为他们扬名!

这样一来,那些个大儒还坐得住吗?

谁不想扬名立万?

谁不想青史留名?

到时候,恐怕,他们也会争相想要在邸报上发表他们的言论吧。

而这时候,用不用他们的稿子,就是李世民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