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李隆基的功过,意料之外的真凶!(8k)
作品:《 贞观公务员》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陈平安没有犹豫,直接回道:“臣不知。”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没有必要在这件事情上胡乱猜测,给被人泼脏水,反倒是让那个真凶逍遥法外。
李世民看了看陈平安,心思一转,说道:“嗯,不知道便不知道吧,朕会查清楚的!”
“此事非同小可,应该是有人觉得你触动了他的利益,觉得你挡住了他的路。”
“放心,朕也会给你一个交代。”
陈平安回道:“陛下,其实臣也一直有这個防备,毕竟,臣所做之事,确实是挺招人恨的。”
“不管是扩大将作监,提升了工匠们的身份,还搞发明创造,给了不少商贾生财的机会,以至于断了某一些人执掌整个大唐商业的路。”
“还是说,当初的琉璃狼王,破了突厥的联盟,挑起了战火,又建言薅羊毛计划。”
“还有……得陛下圣宠。”
真要说起来。
陈平安现在确实是招人恨。
特别是浑天说,在大唐邸报上和大儒们辩经。
当初可是热闹不已。
陈平安解释了论语上的两小儿辩日,也解释了其他经书上的不少问题。
可以说,陈平安直接在大唐邸报上来了一个十万个为什么。
用科学理论以及科学真理来打的大儒们措手不及。
比如。
同样大小、不同重量的铜球和铁球,在同样高度上落下,哪一个先落地?
比如,同样重量,但是一大一小的铜球,在同样高度上落下,又是哪一个先落地?
比如,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铜球和铁球,在同样高度上落下,哪一个先落地?
还有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铁球,在不同高度上落下,哪一个先落地?
有大儒说,这些个问题一点儿意义都没有。
他们谈论的是圣人之言,是古之先贤为之叙述的真理,什么铜球铁球,哪个先落地,又有什么意义呢?
然而,陈平安又用了圣人之言来反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又比如,什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
而实验证明,这些还是有意义的,陈平安最后在邸报上写了一篇文章。
叫做先贤论。
古之先贤,今之先贤。
千年之后,后人又该如何看待大唐?
难道说,大唐就没有先贤吗?
大唐奉千年之前的先贤为圣人,千年之后的后人亦可奉大唐之先贤为圣人。
后来,又发表了一篇读书论。
上面提到了死读书、读死书的言论,又提出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
陈平安的这些所作所为,自然招致了一些大儒,一些名门世家们的不满。
咋地,我们依靠这些圣人之言传家,结果……你说我们是死读书、读死书?
所以,陈平安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去怀疑某一个人。
李世民自然也明白这一点。
所以,直接跳过了这个话题。
“你今日进宫,所为何事?”李世民问道。
陈平安这才想起来,自己进宫来见李世民,是做什么的。
便直接拿出了史册。
“陛下,臣又写了五年的史册,还请陛下过目。”
李世民接过来。
翻开细细阅读。
看到李隆基登基之后的所作所为,倒是有了一番欣慰。
自李治之后,大唐总算是出现了一位中兴之君。
只不过,没能看到大唐和吐蕃之间的争斗,黄河九曲之地,就这么割让给了吐蕃。
李世民是直皱眉头,李隆基登基之初,就面领着太平公主的打压。
这位公主甚至是想要行废立之事?!
因为对于武氏的厌恶。
所以厌屋及乌。
李世民对于太平公主这位公主,其实也有一些厌恶。
所以,看着李隆基最后逼死了太平公主,甚至是清算了太平公主一系。
竟然还勾起了嘴角,似乎还挺高兴的。
后面见到陈平安稍微提了一嘴,柴绍和薛绍,平阳昭公主和太平公主的某一种联系。
瞬间蹙眉,露出了嫌弃的表情。
须知道,平阳昭公主那可是李世民打心眼儿里尊敬的亲人呢!
看到李隆基融了天枢,又看到了郭虔瓘(guan)破突厥于北庭,还是又有了一些欣慰。
就是最后看到陈平安特意写了写太平公主,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更是不喜,强忍着恶心看完了。
“啪!”
合上了史册。
直接放在了旁边。
喝了一口茶。
压压惊。
然后才开口道:“李隆基能够中兴大唐,确实是有着中兴之君的风范。”
“你也有言,中原五千年之史册,少有帝王可以一直保持着明君之资,一生都是秉承着心怀天下之雄心。”
“很大一部分的帝王,那都是有功也有过。”
“是吧?”
陈平安回道:“是的。”
李世民点了点头。
所以,在他的心中,李隆基这位,其实还算是明君,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继承人。
要不是他最后力挽狂澜,大唐国祚可能就要真的拱手让人了。
太平公主一个女子,又何以能够服众?
李家没有一个麒麟子,又何以继承大统?
没有人挑起这个担子。
大唐最后必定会分崩离析。
好在,出现了一位李隆基。
“一个‘武氏之祸’当真是遗祸千年啊。”
李世民感慨了一下。
“一个‘武氏之祸’,不仅仅是耗费了大唐从贞观一来一直的休养生息,积累下来的国库财力。”
“朕连建造一个大明宫,都要被劝阻,而武氏却能建造万象神宫、还有什么天后神像,还有什么明宫等。”
“这可都是朕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财啊!”
李世民是真的心疼。
自己都还没想着去享受,就算是想享受享受,可是这朝中的大臣们也不愿意。
他还想着维护自己圣明帝王的颜面和身份,只能是忍受着。
就比如,上一次去避暑。
就被魏徵等人谏言,说什么太上皇还在皇宫里面呢,你自己倒是出去避暑享乐去了。
这像话吗?
就这,都要被那些大臣们拿捏一下。
李世民的心中自然是不舒服。
特别是看着武氏铺张浪费,犹如前朝的隋炀帝一样,把钱不当钱,把子民不当子民。
看着就心痛。
“陛下,这也是无法避免之事,武氏区区一个女子,又是依靠权术,阴谋诡计而登基为帝。”
“她的心中根本就没有国祚之念,或许,在她看来,自己所统治的依然还是大唐。”
“更有可能,她其实也有所预料。”
“自己得位不正,朝中的大臣们,还有那些个大儒们,根本就不服。”
“如今的臣服,那也不过是一时的臣服罢了。”
“还有那武氏的子弟们,一个一个也都不成气候,李唐之天下,也因为陛下的贞观之治而深入人心。”
“武氏于这天下,有什么建树?又有什么功绩?”
“不仅没有什么建树不说,还劳民伤财,天下百姓根本就不向着武氏。”
“她自然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有一些破罐子破摔,直接躺平了。”
李世民是听过陈平安解释何为‘躺平’,所以对于这个词也就不陌生。
“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
“所以,千百年来,这皇位之继承,讲究的就是一个得位之正。”
嗯。
说到这里。
可能又想到了玄武门之变一事了。
不过,陈平安当初早就有过定论,李世民乃是千古一帝,是后人敬仰和敬佩的帝王。
至于玄武门之变,虽然也是众说纷纭,但是没有人能够否定贞观之治。
故此,两个人在谈论这个时候,其实也没什么好避而不谈的。
“对了,还有一事,李隆基登基之后,改了三省六部之制,还设立了左右丞相?”
“不仅如此,你在上面还写到高力士为左右监军,提升了宦官的身份,并且助长了宦官的权柄?”
李世民想起来史册上的这一点了。
陈平安回道:“陛下,这丞相制度很早有之,先秦时期为相国,始皇帝之后为丞相,秦之李斯、汉之萧何、蜀汉之诸葛亮。”
“一直到前朝的三省六部制,削弱了丞相职权,而李隆基重新建立了左右丞相之制,其实也为后来出现权臣,埋下了隐患。”
李世民顿时来了兴趣。
“故此,李隆基之过,便在于此?”
陈平安点了点头,解释道:“丞相之权,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百官之首啊。”
“若是皇帝无能一点儿,这丞相就能够把持朝堂。”
“故此,三省六部制也在后世被称之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度,是一个配合着科举制度,属于中原最先进的制度。”
“只不过,如此一来,相权也就不断变大,以至于出现了权臣,能够只手遮天。”
李世民沉思了片刻,也能明白了。
毕竟,他可是一位马上帝王,可不要小瞧了战略家的眼光和城府。
李世民微微叹了一口气,说道:“唉,本以为,李家能出一个麒麟子,可惜,虽有中兴之像,却无中兴之能。”
陈平安则是接话道:“陛下,其实,这也是因为李隆基无人教导啊!”
“他能够走到这一步,已经算是不错了。”
确实如此,看一看李隆基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之中?
小时候,跟着父亲一起委曲求全。
后面还被一起幽禁在皇宫之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更没有什么少师教导。
就这样,一直到分封,才有了离开皇宫的机会。
可是,一旦分封,其实也容易成为武家之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看一看李重俊、李重茂等人。
李隆基也不愧是有着枭雄之资,就算是没有名师教导,也没有一个又才德的父亲言传身教,却也能懂得隐忍、装傻之道。
一个软如无能的父亲,还能出来一个杀伐果断、会笼络人心的帝王。
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
李世民想明白这一点,也是颇为赞同地点点头。
这么一看。
李隆基确实也还算是可以。
功过相当了吧。
能够为李家夺回江山,还能够又一个开元之治,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
当然,李世民没有看到后面李隆基的那些操作。
若是看到了。
就不会这么想了。
李隆基的过错,那还是非常大的。
而要是算上夺回李家江山,并且稳了这么多年,还有一个开元之治,给李唐续上了一口气,也还真的是功过相当。
李世民思绪也有一些乱了。
一手建立起来的大唐国祚,却在自己之后,遭受着各种打击,出现了各种意外。
后世子孙并没有守住这个基业。
多多少少,还是打击了他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陈平安也看出来了,便说道:“陛下,其实,大唐这之后的史册,之所以如此,还是出现在了制度本身。”
说起制度,陈平安以前也给李世民讲述过宋朝的制度,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
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
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
这个制度有好也有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