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清贫翰林官
作品:《 红楼:温玉窃社稷》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酒酣宴罢,这次参加会试之前试馆宴会的京城官员们陆续离开。
贾瑛亲自把自己的座师王思政修撰送入绿呢抬轿内,恭敬等待对方抬轿行出了百步外,他方才起身,重新返回试馆。
抬轿上,王思政轻轻放下轿帘,他那铺满红霞的两颊,露出一抹相当满意的笑容。
对于贾瑛这个他自己与贾雨村共同钦点解元,要说在回京之前,王思政心中还是有些芥蒂的。
毕竟当初,若以贾瑛试卷的真实水平,纵然中举没多大问题,但点为解元,还是显得有些勉强。
在当时,他不过是摄于对方是贾家子弟,又有贾雨村那个同宗同考官种种点拨,方才被动接受了这一现实。可毕竟怎么说,他王思政也是身处清流,做这等有些龌龊的勾当,内心深处还是时常会谴责自己无法秉公录取。
只不过今日贾瑛的一番表现,却直接把他心中原有的那些芥蒂冲的粉粉碎去。
在今晚这场宴会上,他这个弟子贾瑛,恭敬有礼,奉酒,端茶,事事以弟子自居,丝毫没有官位比他王思政高得意跋扈。
且期间,他还有意无意向荣国府的当家人贾政引荐自己这位座师,期间,说尽了好话,可称一声推崇备至。
他这番投桃报李,知恩图报行为,怎地不让王思政心头感动?
想他王思政在几年前也是名列二甲,天子门生,沿街夸官,入职翰林,自觉英杰之辈。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留名青史,造福百姓。
可直到随后他真正步入官场,花了数年时间,却只在翰林院混了一个七品编修,蹉跎了大好光阴,一事无成。
翰林官虽听着清贵,可论起实惠,甚至远不如他们当届,同科那些三甲外放的百里侯来的风光。若非他王思政家里也算乡里小富,时常接济,单凭他那点工资,在神京,怕是连一处像样的栖身之地都住不起。
神京居,大不易,吃喝拉撒什么东西都贵!这是王思政几年京官生涯的最真实感觉。
去年,他老母生病,王思政请假回乡探望,恰逢他一届同窗正好在自己老家任县令。
那人当初只是三甲出生,连待在京城各部历练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如他一般进入翰林这等首辅预备衙门了。
但当王思政回到家,见到对方上门拜访那副衙班跟随,仪仗开道的阵仗后,属实让王思政惊掉了下巴。后,对方更是奉上五百两银子,都够买他家近半田土了,堪称豪横。
尤其让王思政受不了的是,那位同年于那次上门交谈中隐晦向他透露;他已然攀上了他们当初的座师工部侍郎和大人,付出五千两银子,在对方运作下,马上要调任一地州府从六品同知。
当天,送走这位同年的王思政便彻底失眠了。
也是在那一晚,他方才真正有些明白官场的规则。
所谓官场,就是个大熔炉。你想要出淤泥而不染,只会把自己变成淤泥。
故,年下回京的时候,王思政便说服他父亲卖掉了家里近一半土地,进京后马不停蹄携带一千两银子,拜访了自己的座师工部侍郎和大人。
幸好,对方还对他这个弟子有印象,收了银子,还宽勉了他一番。
转过年来,王思政就被任命为了江南道乡试的主考官。
镀金完,刚回京,他便升了一级,从正七品的编修升了从六品的修撰。
至此,王思政也由一个蹉跎数年的政治新丁,完成了自己仕途最重要的一步;
政治站队。
可问题是;他如今已然蹉跎几年,年龄三十有四,他的新靠山座师和大人后年,年龄也便到了。若无圣上恩旨开恩,他也该致仕还乡,颐养天年。
剩下的这一年多的时间,恩师就算再看好他,用力推荐,撑死只能把他安排到自己工部主事的位置上,算了再进一步。至此以后,恩师还乡,他王思政,将再次陷入之前政治孤立无援的怪圈。
且可能到时候的境遇更差,甚至找不到一个圈子接纳自己。
可今日,一场形式上宴会上,当初他不情愿提拔为解元的弟子贾瑛,却给了他一个意外的惊喜。
便是荣国府贾家。
且王思政,今日可是亲眼看到,他这个贾家学生在短短几个月,竟奇迹一般地走完了他这个座师走了数年,还需要仰望的高度。
更是让王思政真真切切明白,贾家这棵大树的真实分量。
并且,据他所知,若投靠贾家对于他来说,还有一个别人不具备的优势。
贾家在工部和军中根基十分深厚,其先祖荣国公开国担任的便是工部尚书的职位,宁国公担任的则是京营节度使的军职。后二代荣国公代善,也是出任的工部尚书。其二子,今宴会上到的贾政,目前也在工部任职员外郎。
三代中两代工部尚书,一代员外郎,荣国府在工部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更别提其本身就是勋贵中的顶流,势力盘根错节......
若能攀上贾府,再加上他座师工部侍郎和大人的临终助力?届时,若他王思政调任工部主事,面临的局面,便只能用光明坦途来形容了。
“这位老爷,贵府到了。”
正当王思政神似物外,幻想未来一片光明的仕途时,轿夫一句话,像一盆冷水一般把他心里全部火热浇了个透心凉。
门外领头的轿夫脸上的不耐随着王思政掀开轿帘的顺便变成了谄媚。
只见他快步凑上前去,扶着王思政的胳膊,帮他移出绿呢抬轿。
待王思政站定,才端着官老爷的架子,斜眼看向这名轿夫头子,淡淡对其问道;“多少银子。“
“老爷今日租了一天,承惠三两纹银。”
说罢,轿夫头子便伸出手来,脸上笑容依旧那般殷勤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