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侍父山东荷角尖尖
作品:《 奠香魂》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嘉庆三年(1798年)五月,李长森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署(代理)山东盐运使和按察使。这年秋闱,李长森的长子李振祜以第九名中经魁。中举后,正在太湖的书院中刻苦攻读,为参加会试做准备。也许是由于宦迹不定等原因,李长森并没有将李振钧母子带在身边,也没有对正在刻苦攻读的长子过多关怀。直到嘉庆五年(1800),六岁的李振钧才被接到山东莱州观察署,随侍于父亲身边。李长森将观察署住处的堂屋题名为“古藤厅事”,又将西厢房辟做书房,题名为“一篑山房”,作为儿子的读书之处。李长森正式聘请在那里做幕宾的刘国策做了西席,专门教他的宝贝儿子。从此,李振钧正式授业于名师刘国策门下。
嘉庆六年,李振祜赴京参加会试,中第十五名会魁,殿试第二甲第三十四名,御赐进士出身,这是李家的第二名进士。李振祜母亲去世得早,从小就不在父亲的身边生活,独立自主能力很强。他目标坚定,自信心强,头脑灵活,办事干练。随后,李振祜被钦点内阁中书,开始了他长达四十八年的仕宦生涯。
刘国策,字简堂,号香芸,三十来岁。刘香芸为人忠厚勤谨,和蔼可亲。早年考中秀才后,因为家里贫困,不能够支持他专门读书,就一边教书,一边勤奋苦读,直到乾隆六十年才考中举人。参加过一次会试未中,觉得自己还需要历练,便投到同乡亲友李长森处做了幕宾。如今,李长森又聘请他做了自己儿子的老师。
茶余饭后,他们还时时说起当年小燕生扑向刘国策,拽着他的胡须不放的故事。有时小燕生也在一旁听着,听完后,他就会跑向刘国策,倒在他怀里,抚弄着他那长长的胡须。
刘香芸教学严肃而不古板。为了李振钧将来的仕进,主修的课程当然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然而,除此之外,刘香芸也很重视对李振钧幼年时代就表现出的诗歌天赋,并予以培养。他要求李振钧每天做五绝诗一首。这样的教学既能够为李振钧的科举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又能够发展李振钧的诗歌天赋,本来于李振钧的做事做人都是大有裨益的,自然也能够得到李长森的赞赏。
有一次李振钧写了一首《题画》诗:“水绕前村绿,山横远树青。诗人工着笔,添个小茅亭。”一个七岁的孩子,不仅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画面的内容,而且更有创意地“添个小茅亭”,使画面更加丰富和富有雅趣,显示出童年李振钧的过人聪敏。刘香芸看后十分欣喜,但是,“师虽喜之,颇不欲其专务也”。刘香芸自然不敢完全放任李振钧对诗歌的爱好,任其诗歌方面的天赋肆意发展。晚上,刘香芸把李振钧写的《题画》诗拿给李长森看,李长森看了微笑着说:“看来燕生将来是个写诗的料啊!”李长森自己也喜欢写诗,所以不无得意。刘香芸接着说:“李大人,燕生虽然有着写诗的天赋,但是我却不能放任他在这方面的发展。所以,每天只让他写一首五绝练笔,主要时间和精力还是放在阅读经史上面。”李长森深知刘香芸的为人和能力,听了后,连声说“好!好!”
转眼就是新年,自然又有一番热闹。当然,最热闹的还是元宵之夜。“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入夜,李振钧在仆人的陪同下逛了莱州的灯市,饱览了元夜的灯火。李振钧即兴口占了一首小诗,一回到家里,看见父亲和老师刘香芸正在书房“一篑山房”外的紫藤架下对酌,就立即找来笔墨写了出来,拿给他们看。李长森看过之后没有言语,就递给李振钧的老师刘香芸。刘香芸看后,禁不住又吟诵了一遍,对李振钧大加赞赏。李长森这才露出慈祥的微笑,一改平日的严肃,一把将李振钧抱在自己的膝上坐好,亲切地勉励李振钧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好好读书,长大了才好有所作为。李振钧一边点着头,一边高兴地说:“我也要想哥哥那样,考举人,考进士!”李长森和刘香芸听了,相视而笑。刘香芸鼓励说:“燕生将来一定会胜过哥哥!”坐在父亲腿上的李振钧听了,高兴得摇头晃脑,把李长森的腿都弄疼了。李长森把他从腿上放下来,让他去找妈妈,李振钧才走出几步,突然又转过身来,向着老师做了一个揖,才转身跑走了。
驹光过隙,顾氏又生下一个女儿,李振钧有了这个大妹妹,生活中的乐趣也增加了不少。转眼就是妹妹周岁,家中摆下了晬盘,摆满了女性用品和各种玩具。母亲轻轻地把女儿放在晬盘中间坐好,大人们围作一团,静静地看着小女孩抓周。李振钧也挤在中间,目不转睛地看着妹妹。
女孩儿看见那么多的大人围着自己,并不害怕,反而十分得意似的,冲着大人眯着眼睛做着鬼脸,惹得众人哈哈大笑。她低头看看晬盘里的花花绿绿的东西,觉得特别有趣,眼珠子骨碌碌转着,忽然,往前一扑,伸出春葱般的手指,快速抓起一个装着针线的小盒子,拿到嘴边啃了起来,众人大笑。女孩儿看一看手中的针线盒,往旁边一扔,却正好打在李振钧的额头上。顾氏看见了,连忙拉过李振钧察看,问道:“痛吗?”李振钧摆着头说:“不痛,不痛。”女孩儿却牙牙欲语,笑过不停。顾氏见了,也不禁笑了起来。众人继续逗着女孩儿,欢声笑语荡漾在屋子里。
当天晚上,李振钧写下一首五言长句。他把写好的诗,工工整整地抄好,送给父亲和老师品评。
李长森接过儿子呈上的诗作,看了后没有做声,就递给了刘香芸。刘香芸一看,竟是一首五言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