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蛰居树林端午寄慨
作品:《 奠香魂》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送走妻子后,李振钧在故乡树林冲一边侍奉父母,一边在环荫阁中埋头读书。他把对妻子的思念和担忧之情化为自己勤奋读书的动力,在环荫阁中日夜发愤苦读。没有了往日的红袖添香,生活自然单调寂寞了许多。李振钧便在苦读之余,把自己的万种情思融入到诗歌创作之中。多年后编辑《味灯庵诗草》时,他从这一年多创作的诗歌中就精选了十余首编为《环荫阁诗存》。清明节近,春旗斜乱、箫管凄清的祭祖队伍肃穆地走过,有节奏的锣鼓声和杂乱的鞭炮声远远近近地传来。翠涨溪流的山色、绿杨桃花的城郭,似在呼唤着诗人走出家门去春游踏青。可是,挂念着妻子的孤独诗人,眼看着成群结队出游的男女,遥想着“节逢挑菜莺簧滑,路转横桥燕尾叉”的美景,正要高声吟诵那“池塘生春草”的佳句,却情不自禁地“独怜有客尚天涯”,思念的寂寞笼上心头,举杯消愁却“一杯那酹啼鹃恨”。
中国的传统,外出的人在清明节期间都要想方设法回家祭祖。李家是大家族。李振钧的父亲就有兄弟八人,家里的热闹自不必说。可是,热闹是别人的,留给李振钧的只有寂寞。“不知东郭谁酣餍,赢得深闺笑语温。”寂寞之中,李振钧甚至于有些羡慕那个每日去东郊坟地里乞讨祭品的齐国人,就连妻妾的讪笑之声也似乎那么“温馨”。因为担忧妻子的病,李振钧甚至“改火怕闻新鬼哭”,看见人家赶在社日之前给新坟扫墓,都让他心生恐惧。重病的妻子不在身边,李振钧的心灵就像一个薄薄的玻璃瓶那样也许稍不留心,就会碎掉。
红日西斜,黄昏降临,“惟有心常飞海峤,更无人为检春衫”。伫立在斜阳里,眺望归帆,诗人怕回家去,“归去复谁相絮问,茜窗空听燕呢喃”。往日回到家中,妻子不免絮絮叨叨地询问去了哪些地方,会了哪些客人,看见哪些新鲜事。可是如今回家,空闺冷落,只有窗外刚刚归来的燕子,呢呢喃喃,卿卿我我,似在商量着营巢育雏的大计,似在看着孤寂憔悴的诗人窃窃私语。所以,诗人写完诗后,总忘不了特地在诗末添加了一个注脚:“时内人归觐闽南。”
“愁未能祛病易生”。清明过后,思念之愁尚未祛除,李振钧大病了一场。病中人怜病中人。李振钧更加时时刻刻地思念着远在福建省亲治病的妻子。
“溟濛听到回栏外,可是花铃窸窣声”,回栏外面偶有声响,都要以为是妻子衣裙上花铃发出的细碎响声;“忘却小楼人去久,梦回犹诧剪刀声”,午夜梦回,似乎听见了那熟悉的剪刀裁剪时发出的吱吱声;“下却重簾添活火,飕飕浑似煮茶声”,天气乍暖还寒,放下重簾升起火盆,又似乎听到妻子烧水煮茶的飕飕之声;“啼痕襟上渍盈盈,心逐云边暗计程”……这些发自肺腑的诗句,无不生动地记录着李振钧在妻子离开后时时刻刻的牵挂和思念。
但是,思念归思念,妻子临行前的叮嘱却时时在耳边响起。李振钧埋头在书堆里,夜以继日,发奋苦读。他一边刻苦攻读为博取功名的儒家经典,一边博览那个找到的诸子百家的著作、《史记》等史学著作和历代诗词作品。他崇拜屈原,敬重韩信,仰慕李白,广泛的阅读,不仅让他的知识丰富起来,也使得他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对于古书,对于习俗,李振钧已经开始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所见所闻的社会事件。
转眼端午节到了,天正下着大雨。李振钧找出《楚辞》,重新读了一遍《离骚》。昔日路过荆楚,也曾目睹端午节赛龙舟的盛大场面。望着窗外的风雨,李振钧心潮难平。转身铺纸蘸墨,挥笔写下《五日雨》的标题,凝眉思索了一会,便一气呵成,奋笔直书,一首七言古风便呈现纸上。
“汨罗江流劲如弩,碧血喷薄飞作雨。”在诗人的想象里,忠魂的碧血化作漫天飞雨,喷薄而下,汨罗江的流水因此而汹涌澎湃,疾如劲弩。这正是不死的屈原仍然在以自己的忠诚警示着世人啊!“江头争集吊左徒,荆楚岁时记月午。裂缯剪彩模真龙,画舸婆娑竞箫鼓。”汨罗江边,岁岁年年自然也聚集着诚心凭吊诗人的人们。他们世世代代以赛龙舟的形式纪念着诗人。然而,“晴景水滨多丽人,艳妆照水明霞舞。”晴空下,女孩子们穿着艳丽的服装聚集在水边,动人的姿态倒映在水中。更多的人们以看热闹的心情一边看着赛龙舟,一边嘻嘻哈哈地欣赏着难得一见的美女。一场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竟然演变成为一年一度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也许是老天爷都有些看不过去了,“大风卷地雨忽来,黑云浓压青蒲浦。跳珠溅湿红罗襦,委钿遗簪不胜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淋得看热闹的红男绿女们仓皇逃窜,狼狈至极。哪里还有一丁点祭祀的庄严和虔诚?李振钧不禁发问:“是谁好事倡遨嬉,名曰竞渡义奚取?”这就是当时中国的现实!这就是当时中国愚昧麻木的百姓!这就是那个延续千年本该极其庄严肃穆却演变成群众娱乐的祭祀场景!
吁嗟灵均生不辰,鱼腹曾无一抔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