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八十年代里的变化很快,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齐头并进,或者一蹴而就。饮食起居和零售业这些方面确实发展迅速,可在很多方面也在原地踏步之中。
在就业上,无论是什么原因走出社会的人,除了顶班,上到第一线以外,几乎没有太多的选择,想要挑剔职业是非常难的。而这些非单位性质的工作,基本就是在一线连轴不分昼夜辛苦的工作职位,并且,没有什么所谓的激励机制。
效益好一点的国企,好歹逢年过节有点茶果点心之类实物发放,很难让这个时代里初入社会的小青年热爱和专注,当然也包括离开校园的七0后。因此,不愿意顶班的人也大有人在,心高气傲,却又眼高手低。那些闲散人员无事可做,游走于小城镇的各个角落。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并非所有闲散人员都荒废无度,有的人努力去谋出路,但是,这座城镇里能提供给你理想而体面的职业着实少之又少,另辟蹊径的外出费用是一般家庭所负担不起的,你几乎没办法从亲戚朋友那里借到太多闲钱,他们和你家一样穷,因此,大多数人也没有办法走出去,好在当时的生活成本极低,还不至于出现生存问题。
在交通上,就拿这一年城镇向外的交通来说,东方县八所镇虽然临海城镇,但是却没有载客海运,这里和大多数内陆地一样,是靠省道通向外头的。
当时从主城区八所镇去趟海口绝对是件苦差事,两地的直线距离也就220公里左右。在那个没有高速路,没有省汽特快的年代;私家车凤毛麟角,公家车同样屈指可数,只有那种发动机转动声非常噪响,开上路非常颠簸的白漆车架的公共汽车。公差或者出去访亲探友一趟,既无比辛苦,却又是值得炫耀的。到海口的车票十三、四块钱一人,相对某些工资较低的工种,抵得上小半月的生活开支,会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
路面小且崎岖的省道,路面经常会有农用铁皮棚三轮车、用自行车拉秧苗或者赶着牛群的农民。省道的交通标识牌很少,公共汽车行进速度非常之慢。一般情况下,早上八点从东方县城里出发,中午十二点至一点钟左右,才到达中途的儋州县城那大镇。到达海口时,基本已是太阳西落。能在天黑之前到达目的地海口,得是公共汽车不会意外抛锚在公路上。可实际情况是,当时这样式的老旧掉漆的公共汽车经常会哑火在半道上,好在那时的司机练就了一身就地停车检查维修的本领,他们熟练地钻入车底查看发动机情况,一翻维修下来,满身油污,汗流浃背。当再次启动汽车,就连司机们也在祈祷车辆不要再抛锚。
那时长途汽车座位间非常狭窄,省道路面上沙石不少,行车在状况易发不同的路段,一路晃荡向前,像极了那个摸索年代里的节奏。历经四、五个小时的车程,常常得坐得手脚发麻。小时候的我有重度晕车症状,颠簸的路面晃荡得苦胆都要呕吐出来了。
你别嫌弃那时城镇间的交通条件,即使状况百出,可比起外围农村那些尘土飞扬的黄土路,交通状况也已经好上很多了,那时的农村十里八乡难见一辆三轮农用车。
八所镇上连主街道都没有红绿灯,没有如今标识清晰的执勤岗亭,人们普遍不知道交通规则为何物。那大镇的情况比八所镇要好一些,还有几条像样的马路。一旦车辆开至郊区,所见到马路上的景象和八所镇都差不多,装稻谷的牛车,拉板材的手推车,迎亲送葬的队伍……只要带轮的,长腿的,都可以目空一切地上马路。
人们经常会吐槽道路的落后,也渴望着道路的改善,但是好像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极其不便利的交通,凹凸不平的马路,一眼望去拂不开多年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