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吕不韦的末路
作品:《 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秦王的车队即将抵达棫阳宫时,他提前派出了使者前去通报。随后,秦王以膝行的方式恭敬地走向前,见到了太后。他立即跪下,连连叩头,并痛哭起来,表达着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愧疚。太后看到这一幕,也忍不住泪流满面,情绪难以平复。接着,秦王引领着茅焦来到太后面前,指着茅焦对太后说:
“这位就是我所说的‘颍考叔’啊!”
(这里用春秋时期的贤臣颍考叔作比,因为颍考叔以孝顺和忠诚著称,秦王以此称赞茅焦成功劝谏,让母子得以团聚的功劳。)当晚,秦王就在棫阳宫安歇过夜。第二天,他请太后登上华丽的辇车,自己则跟在后面随行。成千上万的车辆和骑士簇拥着他们,场面宏大,如同云朵般壮观。路上的百姓看到这一幕,无不交口称赞秦王的孝心。回到咸阳后,秦王在甘泉宫中设宴款待太后,母子二人欢聚一堂,举杯共饮,享受着难得的团聚时光。此外,太后还特意另设酒宴来宴请茅焦,以表达对他的深深感激。她感激地说:
“能够让我们母子再次相聚,全都是茅君的功劳啊!”
秦王于是对茅焦大加赞赏,任命他为太傅,并赐予他上卿的高贵爵位,以表彰他在此次事件中的卓越贡献。然而,秦王心中仍有忧虑,他担心吕不韦可能会再次与宫廷内部有所勾结,因此决定将他遣送出都城,前往他的封地河南居住,以隔绝他与宫廷的联系。各国得知吕不韦回到封地的消息后,纷纷派遣使者前去问候,并争相邀请他出任相位。这些使者络绎不绝地穿梭在道路上,希望能将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文信侯请到自己的国家去。然而,秦王对此深感忧虑,他担心吕不韦如果被其他国家重用,将会对秦国构成威胁。为了彻底消除这一隐患,秦王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吕不韦。信中,秦王质问吕不韦:
“你对秦国究竟有何功劳,以至于能够被封赏十万户的食邑?你与秦国又有何特殊关系,竟敢自称为‘尚父’?秦国对你的恩泽已经够深厚的了!然而,嫪毐的叛乱,实际上是由你引发的。我念及旧情不忍杀你,只让你回到封地。但你非但不悔过自新,还与各国使者暗中往来,这完全违背了我宽容你的初衷。你应当与你的家属一同徙居蜀郡,在郫县给你一座城,让你在那里安度晚年,以终此一生。”
吕不韦接到秦王的书信后,仔细阅读完毕,心中充满了愤怒。他高声说道:
“我倾尽家财扶持先王登基,这样的功劳谁能与我相比?太后在与我相识之后才怀孕生下了大王,大王是我所出,这样的亲密关系又有谁能与我相提并论?大王为何如此辜负我,对我如此无情!”
然而,愤怒过后,吕不韦又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省之中。他叹息道:
“我本是一个商人的儿子,却通过阴谋手段夺取了国家的权力,玷污了他人的妻子,甚至杀害了别人的君主,断绝了人家的宗庙祭祀。这样的恶行,皇天岂能容我?我今日才死,实际上已经算是死得太晚了!”
于是,吕不韦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将毒药放入酒中,一饮而尽,不久便毒发身亡。他门下的宾客中,那些平时受过他恩惠的人,不忍心看到他的尸体受到侮辱,便秘密地盗出他的尸体,趁着夜色偷偷埋葬在北邙山脚下,与他的妻子合葬在一起。如今,在北邙道西边有一座大墓,民间传说那是吕母的坟墓。但实际上,这只是宾客们为了避讳而故意这么说的。真正的墓主人是吕不韦,而这座大墓也成为了后人对他复杂人生的一种纪念和缅怀。
秦王得知吕不韦已逝的消息后,尽管他努力寻找吕不韦的尸体却未能如愿。愤怒与不安之下,秦王决定对吕不韦的势力进行彻底的清算,于是下令将吕不韦的门客全部驱逐出秦国。紧接着,他又在国内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的搜查行动,规定所有来自其他国家的游客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离开咸阳,不得留居。而那些已经在秦国担任官职的外国人,则被无情地削去了官职,同样需要在三天内被逐出秦国国境。对于那些敢于收留这些被驱逐者的家庭,秦王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治罪。在这一连串的驱逐行动中,有一位名叫李斯的楚国上蔡人也被卷入了其中。李斯是著名学者荀卿的得意门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他曾游历秦国,并在吕不韦的府中担任舍人,深受吕不韦的赏识。吕不韦曾向秦王推荐李斯的才能,因此李斯得以被秦王任命为客卿,在秦国政坛上崭露头角。然而,随着逐客令的颁布,李斯也未能幸免于难,被司里官员驱逐出了咸阳城。在被驱逐的途中,李斯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慨。他深知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尚未得到充分的施展,也不愿就此放弃在秦国的努力。于是,他利用这段时间写下了一篇表章,以机密事务为由,通过邮传的方式呈送给了秦王。在这篇表章中说道:
我听说:泰山之所以巍峨高大,是因为它不拒绝任何一粒土壤;河海之所以深广无垠,是因为它们不挑剔任何一条细小的溪流;而一位英明的君主之所以能够成就他的德行与伟业,是因为他能够容纳和重用来自四面八方的百姓与贤才。回想当年,秦穆公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他向西从戎族那里得到了繇余的辅佐,向东从宛地招募了百里奚的智谋,还亲自从宋国迎接了蹇叔这样的老臣,更从晋国求得了丕豹、公孙枝等贤能之士。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从而奠定了秦国强大的法治基础;秦惠文王采纳张仪的连横策略,成功瓦解了六国合纵的威胁;秦昭襄王则依靠范雎的远交近攻之计,实现了秦国对六国的兼并大业。这四位伟大的君主,都是依靠了客卿的力量才成就了他们的不朽功勋,那么这些客卿又怎么会对秦国有所亏欠呢?如果大王您坚持要驱逐这些客卿,那么他们将会离开秦国,转而投奔我们的敌对国家,为那些国家出谋划策。到那时,大王您再想找到愿意真心实意为秦国效忠、为秦国出谋划策的人才,恐怕就会难上加难了。
秦王仔细阅读了李斯呈上来的书信后,顿时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之前下达的逐客令是错误的。他立刻下令废除了这个命令,并紧急派遣使者乘坐快马,驱车前往追赶已经被驱逐出境的李斯。幸运的是,使者在骊山脚下及时追上了李斯。李斯得知秦王召回他的消息后,便跟随使者返回了咸阳。秦王见到李斯归来,非常高兴,立刻下令恢复他原来的官职,并且像之前一样信任和重用他,让他继续在自己的朝廷中担任要职,为国家出谋划策。
李斯趁机向秦王进言:
“回想秦穆公当年兴起霸业的时候,天下诸侯国众多,周王室的德望也还未衰败,因此当时并没有实施兼并其他国家的策略。但从秦孝公时代起,周王室势力逐渐微弱,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到现在仅剩下六国。而秦国作为这些诸侯国的强大存在,其影响力已经历经多代。以秦国的强大实力和大王的英明贤能,要征服这些诸侯国,就像扫去灶台上的灰尘一样轻而易举。然而,如果我们现在不抓住时机积极行动,反而坐等诸侯国再次强大,联合起来对抗我们,到那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秦王听后,表示赞同,并问李斯:
“我意欲并吞六国,你有什么具体的计策吗?”
李斯回答说:
“韩国距离秦国最近,且国力相对较弱,我们应先攻打韩国,以此震慑其他各国。”
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任命内史腾为将军,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攻打韩国。当时,韩国的桓惠王已经去世,太子安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新的韩王。在韩国,有一位名叫韩非的公子,他精通刑名法律之学,对韩国的日益削弱深感忧虑。他曾多次向韩王安上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但遗憾的是,韩王安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秦国发兵攻打韩国,韩王安感到十分恐惧,束手无策。这时,公子韩非自信地站了出来,他认为自己的才能可以在秦国得到更好的发挥,于是主动向韩王安请命,愿意出使秦国,以寻求和平解决两国争端,让秦国停止对韩国的进攻。韩王安考虑再三后,同意了公子非的请求。公子非带着使命西行至秦国,见到了秦王,并向秦王表达了韩国愿意割让土地,成为秦国东方屏障的意愿。秦王听后非常高兴,对公子非表示了赞赏。接着,公子非趁势向秦王进言说:
“我有一个计策,可以瓦解天下的合纵联盟,帮助秦国实现兼并六国的宏图大业。如果大王能够采纳我的计策,并让我得以实施,那么我承诺,如果赵国没有被击败,韩国没有灭亡,楚国、魏国没有成为秦国的臣属,齐国、燕国没有依附于秦国,那么我愿意接受最严厉的惩罚,甚至被斩首示众,以此作为对那些不忠于国家之臣的警示。”
说完这番话后,公子非还向秦王献上了自己所著的《说难》、《孤愤》、《五蠹》、《说林》等书籍,这些书籍共计五十多万字,都是他对政治、法律、军事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和独到思考。秦王仔细阅读了韩非子的著作后,对他的才华和见解深感佩服,打算任用他为客卿,与自己共商国家大事。然而,李斯却对韩非子的才能心生嫉妒,他悄悄地在秦王面前进谗言说:
“各国的公子都更加亲近自己的国家,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地为别国效力呢?现在秦国攻打韩国,韩王为了缓解危机而派遣韩非子前来秦国,我们怎能确定这不是像当年苏秦那样的反间计呢?因此,韩非子是不可轻信的。”
秦王听后,面露犹豫之色,他询问李斯:
“那么,你的意思是要将他驱逐出境吗?”
李斯趁机进一步劝说:
“大王,您还记得魏国的公子无忌和赵国的公子平原吗?他们也曾留在秦国,但秦国并未重用他们,最终他们返回了自己的国家,并且成为了秦国的祸患。韩非子才华横溢,如果他不能为秦国所用,那么留他在世,将来可能会成为韩国的助力,对我们不利。因此,我认为不如直接杀了他,以削弱韩国的实力。”
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将韩非子囚禁在云阳。不久之后,秦王更是决定处死韩非子。韩非子在狱中得知这一消息后,悲愤交加地问道:
“我究竟犯了什么罪,要被处以极刑?”
狱吏冷冷地回答说:
“在这个时代,一个领域内不能容下两个顶尖的高手。有才能的人,要么被重用,要么就被杀掉,哪里还需要什么罪名呢?”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命运,韩非子内心充满了不甘与悲愤。他慷慨激昂地吟诵起诗来,诗的大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