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家长的“贪嗔痴”造成了孩子的叛逆
作品:《 叛逆的青少年》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佛家的“贪、嗔、痴”
中国政法大学曹兴教授对“贪嗔痴”的通俗解读是:
佛家把贪嗔痴说得神乎其神,总觉得有点虚,总想落实到地上。
百度对贪嗔痴的解读是:贪嗔痴出自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是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是对逆的境界生嗔恨,不称心如意就发脾气。
(3)痴是不明白事理,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其实,我觉得,这里的解读的不足就是没有行动主体,我提炼出行动主体,是想让人通俗地认知,贪嗔痴不过是放下“得不到的”,还要放下“得到的”的一种人生观!
在我看来,贪的本质就是爱过头了,就是追求“得不到的”,自己的德行能力得不到却还心存执念,必痛苦。所以佛说,放下“得不到的”就不痛苦了,就觉悟了。
嗔的本质就是因“得不到”而引起的心怀刻苦之恨,发脾气,气不顺,痛苦更大,是痛苦升级,是病态。佛说,放下恨根,不恨了,就没有脾气了,就觉悟了!
痴的本质就是不能放下“已经得到的”。世人多痴迷于得到的,希望得到的永远属于自己,永远不放弃得到的。佛告诫世人,任何东西都不会永远属于自己。觉悟者就是能够放弃得到的,该放下的就放下,不要总是拿着,就走出了痴迷。
所以,贪嗔痴不过是要合力解决得到的和得不到的!
但是,我还不满足于这种解读。跳出宗教,走进哲学,就会豁然开朗。不难理解,这种佛教觉悟是极其消极的价值观。佛只让人们放下,一切烦恼就没有了。其实,世人绝大多数只要活着,就不会放下一切,总有拿的起放不下的东西,最后放下的是死人。
不曾拿起,何来放下?何言放下?不曾起来就叫人放下,是不是骗人的,是不是马克思批判过的麻痹人的“鸦片”?
真正的辩证价值观是:人就是要不断拿起,又不断放下;放下旧的,拿起新的。总是拿着,不仅会累死,还会无聊死。总会放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