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袁竹著第二十六章
作品:《 大唐诗祖陈子昂》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麟台之上,陈子昂的名字如同春风中的一缕清音,迅速传遍了朝野内外,他的才华与学识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一时间,春风得意,马蹄疾驰。然而,在这荣耀与光环之下,陈子昂的心却异常平静,甚至更加沉重。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月明星稀之夜,万籁俱寂,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与远处更夫的打更声交织成夜的序曲。陈子昂独自坐在简陋却整洁的书房中,案头的烛光随风摇曳,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投在斑驳的墙壁上,显得格外坚毅而孤独。
他凝视着手中紧握的笔,这支笔曾助他在科举之路上披荆斩棘,如今,它更成为了他心中那份对家国深沉爱与忧虑的寄托。陈子昂的思绪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穿透了黑暗的束缚,直抵国家的深处。
他深知,国之根本在于民,民之安乐系于政。在这个看似繁华盛世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疾苦与不公?他想起那些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百姓,他们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他想起那些在偏远山区挣扎求生的孩童,他们的眼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却因贫穷而难以触及梦想的彼岸。
想到这里,陈子昂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愤与责任感。他意识到,作为一位新进的士人,他不仅要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更要将这份荣耀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百姓的安居乐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是,他提笔疾书,字字珠玑,句句肺腑。他上书言事,针砭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减轻百姓负担、促进农业发展、改善教育条件。他的言辞恳切而有力,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家国深沉的爱与忧虑。
然而,改革之路从非坦途。陈子昂的言行触动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的神经,他们或明或暗地对他进行阻挠与打压。但陈子昂并未因此退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与决心。他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忧虑、有责任,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他提笔蘸墨,心中激荡的情感如江河奔腾,化作一行行铿锵有力的文字,字里行间,不仅是对先贤治世的追思,更是对当前时局的深刻剖析与对未来的殷切期望。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提笔写下《谏政理书》:
“月日,梓州射洪县草莽愚臣陈子昂谨冒死稽首再拜献书阙下:臣子昂西蜀草茅贱臣也,以事亲馀暇得读书,窃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经,历观邱坟,旁览代史,原其政理,察其兴亡。自伏羲、神农之初,至于周、隋之际,驰骋数百年,虽未得其详,而略可知也。莫不先本人情,而后化之,过此已往,亦无神异。独轩辕氏之代,欲问广成子以至道之精理于天下,臣虽奇之,然其说不经,未足信也。至殷高宗亦延问传说,然才救弊,未能宏远,自此之后,殆不足称。臣每在山谷,有愿朝廷,常恐没代而不得见也。岂知沾沐圣化,未夭天年,幸得游京师,睹皇风,亲逢大圣之诏布于天下,问于贤士大夫曰:“何道可以调元气?”贱臣孤陋,诚未足知,然臣窃观自古帝王,开政之原备矣,未有能深思远虑独绝古今如陛下者也。故贱臣不胜区区,愿竭固陋,以闻见言之,虽未足对扬天休,然或万一有可观者,敢冒昧阙庭奏书以闻,伏惟皇太后陛下少加察焉。
臣闻之于师曰:“元气者,天地之始,万物之祖王政之大端也。”天地之道,莫大乎阴阳;万物之灵,莫大乎黔首;王政之贵,莫大乎安人:故人安则阴阳和,阴阳和则天地平,天地平则元气正矣。是以古先帝代,见人之通于天也,天之应乎人也,天人相感,阴阳相和,灾害之所以不生,嘉祥之所以遂(一作并)作。则(一作遂)观象于天,察法于地,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人,于是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故人得安其俗,乐其业,甘其食,美其服,阴阳大和,元气以正。天瑞降,地符昇,风雨以时,草木不落,黾龙麟凤,在郊薮矣。咱颛顼、唐、虞之闲,不敢荒宁,亦克用理,故其书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人于变时雍,迺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和之得也。”至夏德衰亡,殷政微丧,桀、纣昏暴,乱于天道,杀戮无罪,放弃忠良。遂竭天下之力,殚天下之货,作为瑶台,起乎琼室,极荒淫之乐,穷耳目之玩;倾宫之女,至数千人,奇伎淫巧,以亿万计;信巫鬼,听谗邪,遂为糟丘酒池、炮烙之刑,一朝牛饮者三千人。龙逢不胜其忧,谏而死;箕子不堪其愤,囚为奴。是以阴阳大乖,天地震怒,山川鬼神,发见灾异疾疫大兴,妖孽并作,而桀、纣不悔,卒迺灭亡,和之失也。逮周文、武创业。顺天应人,诚信忠厚,加于百姓,德泽休泰,兴乎颂声;成、康之时,刑措三十馀年,天人之道始和矣。幽、厉之末,复乱厥常,苛慝暴虐,诟黩天地,百川沸腾,山冢崒崩,人以愁怨,疾厉为作,故其诗曰:“昊天不佣,降此鞫凶;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不先不后,为瘥为瘵。”天地生之理,复悖于兹矣。呜呼!岂不哀哉!岂不哀哉!
近者有隋氏,亦不克终厥初。随高帝之有天下也,以六合为家,方将对越天人,传之万代,至炀帝承平,自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欲穷宇宙之观,极游宴之乐,以为人主之急务也。于是迺凿御渠,决黄河,自伊、洛之闲而属之扬州,生人之力既弊,天地之藏又泄。炀帝方欣然以为得计,将后宫彩女数百千人,遂泛龙舟,游三江五湖之闲,当其得得意也,视天下如脱屣尔。其后百姓骚弊,灾变数兴,吏人贪暴,其政日乱,阴阳感怒,彗孛以出。炀帝不悟,自以为天下安于泰山,方率百万之师,而有事于辽东。当时山东,父子不得相保也。天厌暴政,人怀乱亡,故辽东之役未归,而中国之难已起。身死逆手,宗庙以隳,其故何哉?逆天人之理也。是以臣每察天人之际,观祸乱之由,迹帝王之事,念先师之说,昭然著明信不欺尔,不意陛下以大圣之虑,见天人之心,将欲调元气之纲,返淳和之治,自非陛下合天地之德,有日月之明,谁能眇然远思,欲求大和于元气哉?此昔者伏羲氏之所以本天人而为三皇首也。愚臣暗昧,不胜大愿,愿陛下为大唐建万代之策,恢三圣之功,传乎子孙,永作鸿业,千百年闲,使继文之主有所守也。非甚无道,不失厥嗣,陛下可不务之哉?
臣伏见天皇大帝得天地之统,封于泰山,盛德大业,与天比崇矣,然尚未建明堂之宫,遂朝上帝,使万代鸿业,今犹厥然。臣愚意者,岂非天皇大帝知陛下圣明,必能起中兴之化,留此盛德,以发挥陛下哉?不然,何所异让而未作也?今陛下欲调元气,睦人伦,跻俗仁寿,兴风礼让,舍此道也,于何理哉?故臣不胜区区蝼蚁之诚思,愿陛下念先帝之休意,恢大唐之鸿业,于国南郊建立明堂,使宇宙黎元,遐荒夷貊,昆虫草木,天地鬼神,粲然知陛下方兴三皇五帝之事,与天下更始,不其盛哉!昔者黄帝合宫,有虞总章,唐尧衢室,夏后世室:群圣之所以调元气、理阴阳此教也。臣虽未学,窃尝闻明堂之制也,有天地之则焉,有阴阳之统焉,二十四气、八风、十二月、四时、五行、二十八宿,莫不率备。故顺其时月而为政,则风雨时,寒暑平,万物茂畅,五谷登稔,元气不错,阴阳以和;逆其时而为政也,则水旱兴,疾疫起,虫螟为害,霜元成灾,阴阳不和,元气以错:故昔者圣人所以为教之大业也。是以臣愿陛下为大唐建万代之策者,意在兹乎!意在兹乎!
陛下若不以臣微而废其言,乞以臣此章与三公九卿、贤士大夫议之于庭。倘事便于今,道不违古,即请陛下徵天下鸿生钜儒、贤良豪杰之士,博通古今皇王政理之术者,与之按《周礼·月令》而建之,臣必知天下庶人子来,不日而成也。迺正月孟春,陛下乘銮舆,驾苍龙,载青旂,佩苍玉,从三公九卿、贤士大夫、鸿儒硕老、衣冠之伦,朝于青阳左个,负斧衣,凭玉几,南面以听天下之政。于是遂发大号,宣布四方,使各顺十二月之令,无敢有违。迺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无失经纪,以初为常。陛下遂躬藉田亲蚕,以劝天下之农桑;养三老五更,以教天下之孝悌;明讼恤狱,以息天下之淫刑,除害去虐,以正天下之仁寿,修文尚德,以止天下之干戈,察孝兴廉,以除天下之贪吏。矜寡孤独,疲癃羸老,不能自存者,赈恤之;后宫美人,非三妃九嫔八十一御女之数者,出嫁之;珠玉锦绣、雕琢技巧之饰,非益于理者,悉弃之;巫鬼淫祀,诳惑良人者,禁杀之。陛下务以至诚,躬服质素,以为天下先,愚臣以为不出数年之闲,将见太平之化也。天人之际既洽,鬼神之望允塞,然后作雅乐,洁资盛,宗祀天皇于明堂以配上帝,使万国各以其职来祭,岂不休哉!臣伏惟陛下至德明圣,未有能越行此道者也。故臣窃以为此化一成,则人伦之道自睦,刑罚之原自息,兵革之事不兴,还淳之途可见,仁寿礼让,稼穑农桑,不言而自致也。是以贱臣未得为陛下一二论之,何者?圣人之教在于可大可久者,故臣欲陛下振领提纲,使天下自理也。
然臣窃独有私恨,陛下方欲兴崇大化,而不知国家太学之废,积岁月矣;堂宇芜秽,殆无人踪,诗书礼乐,罕闻习者。陛下明诏尚未及之,愚臣所以有私恨也。臣闻天子立太学,可以聚天下英贤,为政教之首,故君臣上下之礼,于是兴焉;揖让樽俎之节,于此生焉:是以天子得贤臣,由此道也。今则荒废,委而不论,而欲睦人伦,兴礼让,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末,岂可得哉?况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奈何天子之政而轻礼乐哉?臣所以独窃有私恨者也。陛下何不诏天下胄子,使归太学而习业乎?斯亦国家之大务也。臣愚蒙所言,事未曲尽者,恐烦圣览,必陛下恕臣昏愚,请赐他日,别具奏闻。”
《谏政理书》的问世,确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不仅震撼了朝堂,更深深触动了民间的心弦。洛阳,这座古老而繁华的都城,自此书流传开来后,便笼罩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热烈氛围之中。
市井巷陌间,茶楼酒馆里,人们纷纷议论着陈子昂的这篇谏书。老叟稚童,士人百姓,无不为其言辞之恳切、见解之深刻所折服。书中那些关于国家兴亡、政理得失的深刻剖析,仿佛一股清泉,洗涤着人们的心灵,唤醒了他们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