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清明时节雨纷纷
作品:《 育龙记:诸葛亮的前半生》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可塑性很强。天天上山采药,简直上了瘾。此时的诸葛亮,心里全是这花那草的,读书的事已经抛到九霄云外。但是先生却没有忘记。
清明节前一天,天气突然变阴变冷,夜间便下起雨来,并且,一发而不可收,下起连阴雨来。从那一天开始,庞德公就将诸葛亮和庞统带进书房,安排他们读书。
先生家是一个四合院,坐北朝南,三间正房住人,左边两间厢房是厨房,右边两间是书房。先生家藏书很多,诸子百家,无所不有。庞老先生讲:“这么多书从何读起,得分主次轻重缓急。常言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孙子》取天下,半部《管子》王天下。因此,这三部书必须读好。”
庞德公认为《论语》是治国的理论基础,《孙子兵法》是安邦的理论基础,《管子》则是治国安邦的典范。所以,他将这三部书列为精读科目。由先生逐字逐句,精细讲解。
他还从众多的古典中,选出八本书作为必修教材,其中包括《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鬼谷子》、《易经》和《史记》。此类书在先生指导下阅读,只要求学生掌握大致的内容即可。
此外,其余的书,均属于第三类,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学,先生不做具体要求。
在《论语》二十篇的教学中,由于过去基础比较好,诸葛亮仅提出了两个问题。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很多,樊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樊迟问仁,他说“爱人”,还说“泛爱众而亲仁。”诸葛亮问先生:“这么多解释,是否一致?”
庞老先生回答说:“当然一致,不过必须先搞清楚‘人’的概念。在西周时期‘人’用来专指贵族成员,奴隶称民。春秋时期,‘人’的范围扩大了,出现了‘民人’、‘民众’等词,包括所有社会成员。这里说的‘爱人’,不再是西周时期狭隘的范畴,而是包括所有的人。孔子将仁视为礼的思想基础,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又说行仁的方法是克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诸葛亮所提的第二个问题是:“‘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仁相邻的‘义’也很重要,又如何定义呢?”
庞老先生解释道:“孔子认为行礼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这叫做‘忠恕’之道,其实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合乎礼制,这就是儒家所标榜的义,并给出定义:‘义者宜也’。通俗的说,是按照礼制做出自己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