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寻村踪之汤丹镇石庄村
作品:《 寻村踪》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石柱旁石庄村,命名历史久远扬。
石桩演变成石庄,村名传承故事长。
1
在那个金色的晨曦中,我轻装简行,踏上了探索珙王山脉深处石庄村的征途。心中满是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以及对悠久历史的深深敬畏,我沿着那蜿蜒曲折的山间小径,一步一个脚印,逐渐靠近那被群山严密环抱的神秘村落。
经过一天的颠簸车程,我终于抵达了汤丹镇。这个小镇,历史悠久,铜矿文化底蕴深厚,房屋错落有致,街道两旁的商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我在镇上寻得一家温馨的小旅馆,安顿下来,准备在夜幕降临前稍作休憩,为第二天的旅程养精蓄锐。
晚餐时分,我在旅馆的餐厅里邂逅了一位长者,他名叫普冬青。普冬青满头银发,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但他的双眼依旧明亮如炬。我被这位老人的气质所吸引,便主动上前搭讪。
普冬青对我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好奇地询问我的来意。当我告诉他此行的目的是寻访石庄村时,普冬青的眼中闪过一抹自豪的光芒。他自豪地告诉我,石庄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是珙王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普冬青是石庄村的老一辈,他对村庄的历史如数家珍。他向我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石庄村的故事,从古时的战乱纷争到近代的沧桑巨变,从村庄的起源到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普冬青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让我沉浸其中。
我听得如痴如醉,对普冬青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我意识到,这位老人不仅是石庄村的见证者,更是村庄历史的守护者。我下定决心,在离开汤丹镇之前,一定要向普冬青请教更多关于石庄村的知识。
接下来的几天,我和普冬青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一同漫步在汤丹镇的街头巷尾,普冬青向我传授了镇上的风土人情,以及与石庄村相关的历史遗迹。我也向普冬青分享了自己的旅行故事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石庄村的无限期待,我踏上了前往珙王山的征途。我知道,这次旅程将充满未知与挑战,但我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那个隐藏在深山中的石庄村,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而普冬青的故事,将成为我寻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2
夜幕低垂,汤丹镇的灯火渐次点亮,我在普冬青温馨的家中度过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晨曦初露,普冬青便带我来到了镇上的一处古色古香的茶馆。这里,是村民们清晨聚集的圣地,他们在此品茗、闲聊,交流着彼此的生活点滴。
普冬青为我点了一壶香气四溢的普洱茶,随后,他开始缓缓讲述石庄村的历史变迁,声音低沉而充满情感。
“石庄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普冬青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怀旧,“那时的珙王山还是一片荒芜之地,石庄村只是几个小村庄的雏形,村民们以农耕为生,过着朴素而宁静的生活。”
普冬青的讲述如同一条时光的河流,将我带入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我听得入神,忍不住插话询问:“那么,石庄村在民国时期有没有发生过什么值得铭记的事件?”
普冬青微笑着回应:“当然有。在解放时期,石庄村的村民们积极参与,他们团结一心,保卫家园,这段历史,是我们石庄村的骄傲。”
随着普冬青的叙述,我逐渐了解到石庄村在解放后经历了行政区划的多次变革。从最初的乡级单位,到后来的镇级,再到如今的村级,石庄村的名字虽未改变,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石庄村开始了土地改革,村民们分得了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普冬青继续讲述,“改革开放后,石庄村的经济逐渐多元化,村民们开始尝试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
普冬青的话音刚落,我便迫不及待地追问:“那么,石庄村的地形和自然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普冬青放下茶杯,开始细致地描绘石庄村的地形和自然环境。
“石庄村位于珙王山脉之中,四周被群山环抱,地势平坦。”普冬青指着窗外远处的山峦,“这里的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适合农业生产。村庄北面有一片宽阔的平原,是村民们的主要耕作区。”
“村庄的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普冬青继续说道,“它位于珙王山脉与周边山脉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是连接内外的重要通道。在古代,这里曾是商贾云集之地,石庄村也因此繁荣一时。”
我听得如痴如醉,心中不禁想象着石庄村曾经的繁华景象。普冬青的话让我对石庄村充满了好奇,我渴望亲眼见证这个村庄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石庄村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普冬青接着说,“村庄周围的山峦起伏,四季分明,春天山花烂漫,夏天绿树成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这里的气候宜人,是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听完普冬青的描述,我对石庄村的地形和自然环境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期待着能够早日踏上寻访之旅,亲自去感受这个村庄的历史回响和自然之美,让心灵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得到洗礼。
3
夕阳的余晖洒在石庄村的村头,普冬青老人坐在一块古老的石凳上,他的目光穿越了远山,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回到了那个充满生机的年代。我静静地坐在他身旁,聆听着这位智慧老人的回忆。
“那时的石庄村,真是个热闹非凡的地方。”普冬青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淡淡的怀旧之情,“在我年轻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口还没有如今这般密集,但每个家庭都洋溢着充实与欢乐。”
普冬青的眼神中闪烁着往昔的光芒,他继续讲述:“我们那时候的生活虽然简朴,却充满了无尽的乐趣。每天清晨,村民们便从梦中醒来,迎接新的一天。男人们挥汗田间,女人们则在家中料理家务,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
“石庄村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这里的铜矿。”普冬青指向远处的一座巍峨的山峰,“那座山里蕴藏着丰富的铜矿资源,从清朝末年起,就有商贩前来开采。那时候,石庄村的经济命脉就系于这铜矿。”
普冬青回忆起铜矿开采的鼎盛时期:“矿工们从日出到日落,辛勤劳作,将一车车的铜矿石运往镇上,换取粮食和日用品。村庄的集市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我听得如痴如醉,不禁问道:“那么,铜矿的开采对村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呢?”
普冬青沉思片刻,然后缓缓说道:“铜矿的开采给村民们带来了财富,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矿工们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收入相对较高,这导致了一些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劳动,而是选择去矿山打工。”
“不过,铜矿的开采也推动了村庄的经济发展。”普冬青继续讲述,“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那时候,石庄村的小学就建起来了,孩子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随着普冬青的讲述,我对石庄村的传统生活方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告诉我,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种植粮食、蔬菜,养殖家禽,虽然简朴,却充满了和谐。
“我们的饮食以粗粮为主,但村民们都很擅长烹饪。”普冬青笑着说,“每当丰收的季节,村民们便会欢聚一堂,分享劳动的果实,庆祝丰收节。那时的村庄,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好奇地问:“那么,村民们平时都做些什么呢?”
普冬青回答:“村民们的生活节奏很慢,他们早上起床后,会先到河边洗漱,然后开始一天的劳作。晚上,他们会围坐在火塘边,聊天、讲故事,享受家庭的温暖。”
“我们的节日也充满了特色。”普冬青继续说道,“比如春节,村民们会提前准备年货,贴春联,放鞭炮。元宵节时,我们会举行灯会,猜灯谜,共庆团圆。”
我被普冬青的回忆深深吸引,他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石庄村,虽然生活简单,却充满了幸福与满足。
“现在的石庄村,虽然铜矿开采已经停止,但我们的生活依然充实。”普冬青最后说,“我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同时也积极探索乡村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村庄。”
我对普冬青的回忆感到无比珍贵,他决定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庄村的过去与现在。他相信,这些故事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让石庄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传承,生生不息。
4
在石庄村一隅,一座古朴的庭院里,我有幸遇见了张文德,一位年过古稀的长者。他的面容刻满了岁月的印记,但眼中却闪烁着坚定与智慧的光芒。张文德,这位石庄村的老一辈,他的生活轨迹见证了村庄的兴衰更迭。
我被张文德的气质所吸引,他热情地邀请我坐下,开始缓缓道来关于石庄村的故事。张文德微笑着,轻轻点头,便开始了他的亲身叙述。
“在我年轻那会儿,石庄村是个充满生机的所在。”张文德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淡淡的感慨,“那时的铜矿开采,让村庄变得富庶,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着的提升。”
我好奇地追问:“那么,当铜矿资源逐渐枯竭后,村庄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张文德叹了口气,继续讲述:“铜矿资源枯竭后,村庄的经济陷入了低谷。矿工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许多家庭陷入了贫困。石庄村开始衰落,许多年轻人为了生计,纷纷离开故土,远赴他乡。”
张文德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哀伤:“我记得有一次,村里的年轻人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带着家人和孩子,离开了这片土地,去到了更远的地方。那一年,石庄村的人口急剧减少,村庄的活力也随之消散。”
我心中沉重,不禁问道:“那么,村庄的衰落对村民们的生活有何具体的影响呢?”
张文德沉思片刻,然后缓缓回答:“衰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状况恶化,许多家庭失去了收入来源,生活变得艰难。其次,教育资源受到影响,学校的学生数量减少,教学质量下降。最后,村庄的文化传统也受到了冲击,许多年轻人不再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
我问:“那么,村民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呢?”
张文德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村民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开始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比如发展农业、养殖业,以及后来兴起的乡村旅游。虽然收入没有以前那么高,但至少能够维持生计。”
“而且,村民们也开始重视教育。”张文德继续说道,“他们意识到,只有通过教育,孩子们才能有更好的未来。所以,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依然坚持让孩子们上学,希望他们能够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我被张文德的故事深深打动,他让我意识到,石庄村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必然阶段。我问道:“那么,现在石庄村的情况如何呢?”
张文德微笑着回答:“现在,石庄村正在逐渐恢复活力。虽然铜矿已经不再开采,但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村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许多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村庄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凝视着张文德,心中充满了敬意。他不仅是石庄村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村庄未来发展的推动者。我决定将张文德的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庄村的变迁,以及村民们那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5
在石庄村的村委会办公室内,我邂逅了普花花,一位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村委会成员。她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的决心,那股热情与活力仿佛能感染周遭的一切。
普花花热情洋溢地迎接了我,并亲切地邀请我坐下。她开始满怀激情地讲述她对村庄未来的憧憬与规划。
“你来得正是时候。”普花花笑着说道,“我们石庄村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我有许多想法迫不及待想要与你分享。”
我好奇地询问:“那么,你对石庄村的未来有何具体的期望呢?”
普花花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她回答道:“我希望石庄村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不仅仅是一个宁静的居住地,更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旅游胜地。”
普花花继续说道:“我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财富。我希望能够将这些资源整合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我们的村庄。”
我问道:“那么,你有什么具体的计划来实现这个愿景吗?”
普花花兴奋地回答:“首先,我们要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比如修建更多道路,提升卫生设施,让游客能够舒适地游览。同时,我们也要提升村民们的服务意识,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接待游客。”
“其次,我们要挖掘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普花花激情满怀地继续说,“我们可以举办传统节日庆典,如丰收节、灯会等,让游客在体验节日氛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我们的文化底蕴。”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通过乡村旅游带动村民们的收入。”普花花的目光中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石庄村一定会成为游客们向往的地方。”
我被普花花的热情与远见所深深打动。我问道:“那么,作为村委会成员,你是如何推动这些计划的呢?”
普花花微笑着回答:“我一直在努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也积极与村民们沟通,让他们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来。我们组织了一些培训课程,教村民们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制作和销售特色产品。”
“我还和一些旅游公司合作,推广石庄村的旅游资源。”普花花自豪地说,“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石庄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对普花花的愿景感到无比振奋。我决定将她的故事记录下来,尽我所能帮助普花花和她的团队实现这个梦想。我坚信,普花花的希望不仅仅是石庄村的希望,更是无数像石庄村这样的乡村的希望,它们代表着中国乡村的未来与活力。
6
石庄村,这座坐落在群山怀抱中的小村落,下辖五个独具特色的村民小组,它们分别是石庄、牛洞庄、白龙潭、三锅庄和岔箐。每个小组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村民的生活画卷,共同绘就了石庄村这幅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
石庄,作为石庄村的中心地带,也是村庄的行政核心。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村庄的主要耕作区。村民们以种植水稻、小麦和蔬菜为生,生活节奏稳定而有序。石庄的房屋,一栋栋传统的土木结构,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田野之间,宛如一幅宁静的田园诗画。村民们勤劳朴实,团结互助,共同守护着村庄的和谐与安宁。
牛洞庄,坐落在石庄村的西北部,这里山势险峻,地形复杂。村民们以养殖牛、羊等牲畜为主,同时种植玉米、土豆等耐旱作物。牛洞庄的房屋,多为石木结构,坚固耐用,承载着村民们的岁月记忆。尽管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村民们的精神风貌却异常乐观,团结一心,共同迎接生活的挑战。
白龙潭,位于石庄村的东南部,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村民们以种植茶叶、竹子等经济作物为主,同时经营着几家小规模的农家乐。白龙潭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装饰着精美的木雕和彩绘,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村民们热情好客,乐于分享,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与浪漫。
三锅庄,坐落在石庄村的东北部,这里地势较高,气候凉爽。村民们以种植药材、果树为主,同时经营着几家小型的加工厂。三锅庄的房屋,多为砖混结构,外观简洁大方,透露出村民们的勤劳与智慧。村民们勤劳智慧,善于创新,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岔箐,位于石庄村的西南部,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村民们以种植玉米、土豆等耐旱作物为主,同时养殖家禽。岔箐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简朴实用,见证了村民们的坚韧与勇敢。村民们坚韧不拔,勇敢面对生活的艰辛,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在这五个村民小组中,村民们的生活状况各异,但都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变迁,石庄村也在不断进步,村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如今,石庄村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每个村民小组都在为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共同谱写石庄村的新篇章。
7
在石庄村的四周,散落着几处废弃的村庄,它们如同岁月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日的辉煌与沧桑。我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决定踏访这些废村,去感受那些被时光遗忘的故事,去触摸历史的痕迹。
马脖子废村,位于石庄村东北方向的山脚下,这里曾是一个繁华的小村落。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眼前是残破的土墙、倒塌的房屋,以及散落一地的瓦砾,每一处都仿佛在低语着曾经的辉煌。村民们讲述,这里曾是马帮的必经之地,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然而,随着交通线路的变迁和资源的枯竭,马脖子村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