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寻村踪之汤丹镇杉木村
作品:《 寻村踪》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箐沟杉树郁郁葱,杉木村名由此生。
杉树资源丰富地,村名寓意要悠听。
1
在那个阳光洒满大地的明媚早晨,我怀揣着对乡村文化的无限好奇,背起行囊,踏上了通往汤丹镇杉木村的旅程。我的眼中闪烁着期待与兴奋的光芒,仿佛即将揭开一段未知的神秘面纱,那是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对纯朴生活的向往。
我对乡村生活怀有一种天生的向往。在我眼中,乡村不仅仅是一片土地,它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城市中那些冰冷的钢筋水泥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我决定放下手中的笔,亲自走进乡村,去感受那份纯朴与自然,去体验那种与大地脉搏相连的生活。
在启程之前,我对杉木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网络搜集的资料,我了解到杉木村位于汤丹镇的深处,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宁静村落。这里的村民世代以杉木为生,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杉木加工成家具、建筑木材等,为外界输送着丰富的物质财富。我还了解到,杉木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古建筑、民间艺术、传统习俗都独具特色,是研究乡村文化的重要窗口。这些信息让我对杉木村充满了好奇,我渴望亲眼见证这些独特的乡村风情,记录下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
在车上,我凝视着窗外不断变化的风景,心中充满了期待。我幻想着即将到来的杉木村生活,幻想着那些淳朴的村民,幻想着那些古老的杉木林,幻想着那些在晨雾中劳作的村民身影。我相信,这次杉木村的邂逅,将会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旅程,一段能够触动灵魂深处的旅程。
随着车辆缓缓驶入杉木村,我的心情愈发激动。我迫不及待地整理好行囊,下了车,踏上了通往杉木村的道路。沿途,我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峦,如同绿色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我看到了蜿蜒流淌的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嬉戏。我还看到了那些在田间劳作的村民,他们身着粗布衣裳,头戴草帽,汗水浸湿了他们的额头,却依然面带微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这些景象让我更加期待,我相信,杉木村将会给我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我期待着与村民们交流,期待着了解他们的生活,期待着记录下他们的故事。我深知,这次旅程不仅是一次对乡村文化的探索,更是一次对自我心灵的洗礼。我期待着,在杉木村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宁静与和谐。
2
当我踏入杉木村的那一刻,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石子铺成的小巷上,洒下了一片温暖的金色。我漫步在村子里,耳边回荡着此起彼伏的鸟鸣,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杉木的清新香气。就在这宁静而祥和的氛围中,我遇到了李国昌,一位年过花甲的村民,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中却流露出对村庄的深沉情感。
李国昌身材魁梧,步履坚定,他身着一件洗得泛白的蓝布衫,腰间系着一条粗布围裙。他的声音洪亮而富有磁性,仿佛能穿透时光,让人瞬间感受到他的热情与真诚。我上前与他打招呼,李国昌立刻放下手中的劳作,微笑着回应,并热情地邀请我到他的家中小坐。
坐在李国昌家的古老木椅上,我被他邀请对面的位置。李国昌开始讲述杉木村的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自豪。
“你来得正好,我正想给你讲讲我们村的故事。”李国昌的声音中充满了期待。
“杉木村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李国昌娓娓道来,“那时,这里还是一片原始森林,村民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随着杉木的发现,村民们开始种植杉木,逐渐形成了以杉木加工为主的经济体系。”
李国昌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历史的敬畏,他继续讲述:“我们村地处山区,四周环山,中间是一片广阔的盆地。这里的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非常适合杉木的生长。我们的杉木树干笔直,纹理美观,是制作家具和建筑的上等材料。”
我听得如痴如醉,忍不住插话道:“李大爷,那你们村的历史文化有哪些特色呢?”
李国昌微笑着回答:“我们村的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比如,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杉木节,村民们会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庆祝杉木丰收。”
李国昌的话音刚落,我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我继续问道:“那你们村还有哪些传统手艺吗?”
“当然有。”李国昌的回答中充满了自豪,“我们村的手工艺人技艺高超,他们制作的杉木家具、木雕、竹编等工艺品,不仅在东川享有盛誉,还远销省内外。”
李国昌的讲述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我带入了杉木村的历史长河。我不仅了解了杉木村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更深刻感受到了李国昌对村庄的深厚感情。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我知道,这次与李国昌的邂逅,将是我这次寻访中一段宝贵的记忆,也是我深入了解乡村文化的重要一步。
3
在李国昌的热情引领下,我踏入了杉木村的一个标志性地点——称杆。这根巨大的木杆,如同一位古老的守护者,矗立在村中心的一片开阔地上,周围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李国昌指着称杆,向我娓娓道来它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这根称杆,是我们杉木村的精神象征。”李国昌的声音中充满了敬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那时,我们村因杉木贸易而兴盛。为了维护村规民约,村民们共同决定设立这根称杆,作为公正的标志。”
我走近称杆,细细观察着它的每一道纹理,每一处岁月的痕迹。称杆的表面刻满了历史的印记,木纹清晰可见,仿佛在低语着它的过往。李国昌继续讲述:“这根杆子的名字,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当年,有一位村民因偷窃被村民捕获,为了警示他人,村民们决定用这根杆子实施刑罚。”
我听得入神,不禁问道:“那是什么样的刑罚呢?”
“这是一种古老的刑罚,称为‘称杆刑罚’。”李国昌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沉重,“被判处刑罚的人会被绑在杆子的末端,随着杆子的升起,他们会感受到极大的痛苦。这种刑罚不仅是对个人的惩罚,也是对整个村庄的警示。”
我闭上眼睛,想象着当时的场景,心中不禁为那些曾经遭受刑罚的人感到惋惜。李国昌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轻声说道:“虽然这种刑罚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但它却成为了我们村历史的一部分,提醒着我们珍惜公正和正义。”
随着李国昌的讲述,我对称杆的文化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意识到,这根杆子不仅仅是一个刑罚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见证了杉木村的发展历程,承载着村民们对公正和法律的尊重。
离开称杆,李国昌带领我参观了村庄的其他角落。我们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杉木林,这里的树木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仿佛是村民们守护的绿色宝藏。李国昌指着一片片杉木林,自豪地说道:“这是我们村的经济支柱,也是我们生活的保障。村民们世代以杉木为生,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每一步都充满了辛勤和智慧。”
在杉木林中,我看到了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在搬运木材,有的在加工木制品。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因为他们的劳动不仅为村庄带来了财富,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李国昌指着一位正在加工木头的村民,对我说:“这就是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虽然辛苦,但充满了意义。我们尊重自然,珍惜资源,这种生活方式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杉木村的传统生活方式有了直观的认识。我看到了村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看到了他们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这些经历让我对乡村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我明白,每一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故事,而杉木村,正是这样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值得被珍视和传承。
4
在李国昌的引领下,我踏入了杉木村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巷子的尽头,一座古朴的木门缓缓开启,露出了柏家油房的门楣。那门楣上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这里,正是我此行渴望一探究竟的目的地——柏家油房,那承载着独特榨油记忆的地方。
柏家油房的历史,如同一条悠悠长河,追溯至清朝中叶,那时,柏家的先祖便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榨油的事业。数百年的传承,使得柏家油房成为了杉木村乃至周边地区赫赫有名的榨油作坊。我推开那扇木门,一股淡淡的油香扑鼻而来,那香气仿佛是时间的使者,引领我加快了脚步,踏入这片充满历史气息的空间。
在油房内,一位中年村民正忙碌着,他名叫柏家荣,是柏家油房的传统手艺传承人。柏家荣见到我,热情地迎了上来,他的脸上洋溢着对传统手艺的热爱与自豪,声音中带着一丝沙哑,那是岁月在勤劳中留下的印记。
“资生先生,欢迎来到柏家油房。”柏家荣的声音中充满了热情,“我们这里的榨油工艺,可是我们村的一大特色。”
柏家荣带领我参观了整个榨油作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油料堆放区,这里堆满了新鲜的芝麻、花生、菜籽等油料,都是村民们自种自用,保证了榨油的纯净与品质。
接着,我们来到了榨油的核心区域。这里有一台古老的木制榨油机,柏家荣指着它自豪地说:“这是我们柏家油房的镇宅之宝,已有百年的历史。尽管现在有了现代化的榨油设备,但我们依然坚持使用这种传统方法,因为它能榨出最纯正的油。”
柏家荣开始操作这台榨油机,他先将油料放入机器中,然后缓缓转动木轮,油料在木轮的挤压下,油脂被挤出,顺着管道流入大桶中。柏家荣的动作熟练而有力,仿佛与这架机器融为一体,展现着传统手艺的精湛。
“这个榨油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柏家荣一边操作,一边向我介绍,“从选材、浸泡、蒸煮到榨油,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我们柏家油房一直秉承着‘匠心独运’的理念,力求每一滴油都充满生命力。”
柏家荣的介绍让我对柏家油房的历史和榨油作坊的运作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看到,柏家荣的手上布满了老茧,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对传统手艺的坚守。
“柏师傅,你们柏家油房的手艺是如何传承下来的?”我好奇地问道。
柏家荣停下手中的活计,微笑着回答:“我们柏家世代相传,从父辈到子辈,都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现在,我的儿子也跟着我学艺,我相信,这份传统手艺会继续传承下去。”
我看着柏家荣的儿子,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正认真地观察着父亲的操作,不时提出问题。他的眼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正是这样的传承,让柏家油房的传统手艺得以延续,也让杉木村的乡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在离开柏家油房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感慨。我明白,这里的每一滴油,都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对传统手艺的尊重和传承。我决定将这份独特的榨油记忆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惜这份来自乡村的宝贵财富。
5
在群山环抱的怀抱中,万家村如一颗古老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宁静而古老的土地上。我在一天的走访之旅中,偶然间踏入了这片土地,我的脚步被村口一块刻着“万家村”三个大字,以及一段简短而深刻的迁徙历史的石碑深深吸引。那石碑上的字迹,仿佛是历史的呼唤,引领我深入这个村庄,探寻万家村那一段充满挑战与希望的迁徙传奇。
踏入村长办公室,我遇到了万丽丽,一位面容温和却透着坚韧的妇女。她坐在办公桌后,微笑着迎接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并热情地邀请他坐下。万丽丽的乡音中带着一丝亲切,如同春风拂面,但她的讲述却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击人心,让人无法抗拒。
“资生先生,欢迎来到万家村。”万丽丽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谦逊,却又不失自豪,“我们万家村的迁徙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充满挑战与希望的诗篇。”
她回溯了万家村的起源,语气中充满了对祖先的敬意:“我们的祖先原本居住在遥远的山区,那里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他们毅然决定迁徙到这片土地。”
我听得如痴如醉,不禁好奇地问:“那是一次怎样的迁徙呢?”
万丽丽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怀念,她的声音中带着对历史的敬畏:“那是一次艰难的迁徙。我们的祖先带着简单的工具和必需品,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了这里。他们在这里开垦土地,种植粮食,一步步建立起我们的家园。”
搬迁后的万家村,生活并不轻松。万丽丽继续讲述:“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面临着许多困难。这里的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我们不得不学会适应。我们修建了水渠,引水灌溉,种植了耐旱的作物。虽然生活艰辛,但我们的祖先从未放弃。”
我对万家村的适应过程感到好奇,追问道:“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万丽丽回答:“我们万家村的人团结一心,互相帮助。我们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庆祝胜利。每当村子里有人遇到困难,其他人都会伸出援手。这种团结精神,成为了我们村的精神支柱。”
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了解到,万家村的村民们不仅学会了适应新环境,还逐渐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万丽丽指着村中的一座古庙说:“这是我们村的文化中心,每年都会有盛大的庙会,村民们会在这里庆祝丰收,祈求平安。”
在讲述中,万丽丽提到了一个特别的传统:“我们万家村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每年春天,村民们会一起种植新苗。这个活动不仅加强了村民之间的联系,也象征着我们的团结和希望。”
我被万家村的迁徙故事深深打动,看到了一个村庄如何在逆境中顽强生长,如何在团结中汲取力量。我问道:“万丽丽,你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万丽丽微笑着回答:“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们有了自己的卫生室,孩子们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根,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付出努力和牺牲的祖先。”
在离开万家村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敬意。我明白,万家村的迁徙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搬迁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勇气、团结和希望的故事。这个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万家村的村民们,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如同山间清泉,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6
我踏上这个隐匿于群山之间的宁静小村庄——坪子村时,我看到的仿佛是一幅淡墨山水画,静静地诉说着一段关于土地变迁的传奇故事。在村口,一位年迈的村民热情地迎接了我,他名叫陈老汉,是村里的长者,对村里的历史如数家珍。
陈老汉引领我穿过狭窄的村道,来到了村中心的一块空地。那里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坪子村”三个大字,以及一段关于村庄更名的传奇记载。陈老汉指着石碑,开始缓缓讲述坪子村的故事。
“资生先生,我们坪子村原名叫做石头塘。”陈老汉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岁月的沧桑,“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我们的村地形息息相关。”
陈老汉引领我环顾四周,解释道:“您看,这里的土地大多是石头,土壤贫瘠,不适宜耕种。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开垦土地,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因此,村子得名石头塘。”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坪子村的土地状况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老汉继续讲述:“后来,我们的祖先掌握了改良土壤的技艺,利用山泉水灌溉,土地逐渐变得肥沃起来。为了纪念这一变化,村子便更名为坪子村,寓意着土地从石头堆中蜕变,变成了平坦肥沃的良田。”
坪子村的地理特征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我观察到,村子四周被连绵的山脉环绕,山脚下是一片片层层叠叠的梯田,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山水画卷。陈老汉补充道:“这里的山脉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成为了我们村的重要屏障,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在了解了坪子村的地理特征后,陈老汉带领我参观了村里的农耕文化。我们来到了一片正在耕作的田地,村民们正忙碌地劳作。一位村民名叫李再勇,他正在用传统的犁具翻耕土地。
“资生先生,这是我们村的传统农耕方式。”李再勇停下手中的活计,向我介绍,“尽管现在有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但我们依然保留着这些传统工具,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的农耕文化,是我们的根。”
李再勇指着田边的菜园说:“您看,这些蔬菜都是我们自家种植的,不仅味道鲜美,而且绿色健康。这是我们村农耕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每一寸土地。”
在李再勇的带领下,我参观了村里的农田、菜园和果园。我看到了村民们精心耕作的景象,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陈老汉补充道:“我们坪子村的村民们,世代以农耕为生,我们尊重土地,珍惜每一寸土地带来的丰收。”
坪子村的农耕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还体现在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和节日庆典中。陈老汉指着村中的一座古庙说:“这是我们村的重要文化活动场所,每年都会有丰收节,村民们会在这里感谢土地的恩赐,祈求来年的丰收。”
通过陈老汉和李再勇的讲述,我对坪子村的土地变迁和农耕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看到了一个村庄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农耕文化。坪子村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土地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是一首赞美生命、土地和传统的诗篇。
7
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地带,我踏入了烟地,这片土地仿佛被烟草的香气所笼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我被这里独特的烟草文化所吸引,决定深入烟地,探寻这片土地上烟草的传奇故事。
在村头的小路上,我邂逅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烟草种植者,他名叫张老伯。张老伯是烟地村的传奇人物,他的烟草种植技艺在村里享有盛誉。张老伯热情地邀请我至他的家中做客,并开始娓娓道来烟地的烟草传奇。
“资生先生,我们烟地的烟草种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张老伯的声音中充满了自豪与深情,“早在明朝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烟草的种子。”
张老伯指着窗外的一片烟草田,那些绿色的叶子仿佛在向他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您看,那些叶子,就是我们烟地的特产——烟叶。它的生长过程,充满了匠心独运。”
张老伯开始详细地介绍烟草的种植技艺。他解释道:“烟草的种植,对土壤和气候有着严格的要求。我们烟地的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正是烟草生长的绝佳之地。”
“种植烟草,首先要选种。”张老伯继续说,“我们选择的是经过多年筛选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抗病能力强,产量高。”
“接下来是播种。”张老伯指着田间的幼苗,“我们采用传统的播种方法,将种子均匀地撒在田里,然后覆盖上一层薄薄的土壤。”
“烟草的生长过程中,需要我们精心照料。”张老伯指着田间的水渠,“我们利用山泉水灌溉,保持土壤的湿润。同时,还要定期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
“到了收获的季节,我们全家都会出动。”张老伯笑着说,“我们用传统的收割工具,将成熟的烟叶一片片地采摘下来。”
“采摘后的烟叶需要经过晾晒、发酵等工序。”张老伯指着晾晒场,“我们在这里将烟叶晾晒至适宜的程度,然后进行发酵,这样烟叶的香气才会更加浓郁。”
我听得如痴如醉,对烟草的种植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问道:“张老伯,烟地的烟草文化有哪些特色呢?”
张老伯回答:“烟地的烟草文化,主要体现在我们的节日庆典和民间传说中。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我们都会举行烟草节,庆祝烟草丰收。这一天,村民们会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感谢烟草带来的丰收。”
此外,我们烟地还有许多关于烟草的民间传说,这些故事代代相传,成为了烟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张老伯笑着说,他的爷爷曾经告诉他,在我们烟地,烟草的种植有着一段神奇的历史。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烟地的土地贫瘠,村民们生活困苦。有一天,一位神秘的老者出现在了烟地。他身披道袍,手持一根拐杖,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村民们见到这位老者,都感到十分惊奇,纷纷围了上来。
这位神秘老者走到一片荒地上,轻轻一挥拐杖,土地便奇迹般地变得肥沃起来。他告诉村民们,这片土地非常适合种植烟草,只要用心照料,烟草就能茁壮成长,为村民们带来财富。
村民们半信半疑,但为了改善生活,他们决定按照老者的指点尝试种植烟草。果然,烟草在烟地生长得非常好,产量极高,品质上乘。村民们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烟草成为了烟地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纪念这位神秘老者,村民们将他尊称为“烟草仙人”。每当烟草收获的季节,村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感谢烟草仙人的恩赐。
张老伯笑着说:“我们的祖先在种植烟草时,得到了烟草仙人的指点,这是烟地人共同的信仰。每年烟草收获时,我们都会在村口立起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烟草仙人的事迹,以此来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