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3qxsw.com

第46章 原名黑山色深沉 红山更名意欣欣

作品:《 寻村踪

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寻村踪之因民镇红山村

原名黑山色深沉,红山更名意欣欣。

象征繁荣新气象,红山村中故事长。

1

晨曦微露,第一缕阳光如同细腻的丝线,轻轻穿透薄雾,温柔地洒在山间。我背起行囊,踏上了通往珙王山深处红山村的探险之旅。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宛如一位沉睡的巨人,静静地躺在天地之间,它的胸怀中蕴藏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等待着勇敢的旅人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我站在村口,凝望着眼前连绵起伏的山峦,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期待。这些山峦,一座座拔地而起,如同天地间最坚实的脊梁,它们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仿佛在诉说着古老而悠长的传说。

我深吸一口气,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清新与湿润,仿佛能嗅到珙王山的神秘与威严。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心生敬畏,它如同一个古老的传说,吸引着我一步步踏入它的怀抱,探寻它的奥秘。

我的脚步在蜿蜒的山路上轻轻回响,每一步都似乎在回应着这片土地的呼唤。山路两旁,是茂密的树林,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故事。偶尔,几只鸟儿从树梢飞掠而过,划破宁静,留下一串串清脆的鸣叫声,如同天籁之音。

我穿过一片片翠绿的茶园,茶叶在阳光下闪烁着翠绿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这里的茶叶,是珙王山的特产,也是村民们生活的希望。我想象着村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在茶园中采摘茶叶,那份汗水与喜悦,都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成为了它的一部分。

随着我深入山村,眼前的景象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山间小溪潺潺流淌,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嬉戏。溪边的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显得格外古朴,仿佛在诉说着山溪的古老传说。我沿着溪边的小路前行,不时地停下脚步,用手掬起一捧清凉的溪水,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这份宁静与和谐,让我心旷神怡。

红山村,这个名字在心中回荡,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我期待着能在这里找到那些尘封的往事,那些被岁月遗忘的传说,它们如同珍珠般珍贵,等待着我去发掘。

我继续前行,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渴望。我知道,这次旅程不会一帆风顺,但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因为我知道,这片土地,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等待着我去探索,去发现。而我的故事,也将从这里开始,缓缓展开,如同山间溪流,潺潺流淌,永不干涸。

2

在因民矿机关背后,红山村静静地隐藏在深山之中,我偶然间踏入了这片土地,遇见了杨应奎老人。他的面容上刻满了岁月的印记,每一道皱纹都仿佛在低语,诉说着一段段不平凡的故事。他的眼神却如同山间的溪水,清澈而坚定,仿佛能穿越时光的长河,直达历史的深处。我怀着无比的敬意,坐在他面前,聆听他缓缓道来红山村的发展历程。

红山村,原名黑山,这个名字的由来,杨应奎老人如数家珍,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的序章。

“这里山高箐深,林密叶茂,远眺望去,整个山体宛如一块深邃的墨玉,静静地躺在天地之间。”杨应奎老人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因此,我们的村子得名黑山。”

我全神贯注地聆听,心中对这位老人的经历充满了好奇。他的话语中,不仅是对地理的描述,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家乡的热爱,如同山间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然而,我们村子的村民们并不满足于这个名字。”杨应奎老人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激昂,“在那个年代,我们渴望改变,渴望我们的村子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

“1964年,我们决定更名为红山。”杨应奎老人的语气中充满了决心,“我们希望,村子能像这红山一样,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红山,它象征着火焰,象征着热情,象征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我听得如痴如醉,想象着那个决定更名的时刻,村民们聚集在一起,讨论这个重大的决定,他们的脸上一定充满了期待和希望的光芒。

“更名之后,村子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杨应奎老人回忆道,“我们开始努力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发展农业生产,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红山这个名字,成为了我们村子的新象征,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对红山村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志,更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象征。

“红山村,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杨应奎老人最后说道,“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能忘记初心,都要像红山一样,永远充满生机,永远充满希望。”

老人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我感受到了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

“自从更名为红山后,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应奎老人回忆道,“我们开始大力发展农业,种植茶叶、洋芋、玉米等作物。同时,我们也开始注重生态保护,努力改善环境,让我们的红山更加美丽。”

我听得入神,不禁想象着红山村从黑山到红山的转变,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一个村庄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

“记得那时候,我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忙碌于田间地头。”杨应奎老人微笑着回忆,“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丰收的景象,听到孩子们的欢笑声,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

我看着老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也透露出对现在生活的满足。

“红山村的变迁,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更是我们村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杨应奎老人总结道,“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红山村的发展史。”

我站起身,向杨应奎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感谢他分享的宝贵历史。在老人的讲述中,我仿佛看到了红山村从黑山到红山的蜕变,看到了村民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次遇见杨应奎老人,让我对红山村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知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探索这个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去发现更多关于红山村的故事,去感受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和情感,让这些故事在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红山村的历史,宛如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沧桑。它从古至今,历经无数风雨的洗礼,每一次的名字更迭和行政区划的调整,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同岁月的足迹,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在民国时期,红山村隶属于巧家县,那时的它还只是珙王山怀抱中的一颗默默无闻的明珠,静静地等待着被发现的时刻。新中国成立后,红山村的名字和归属地发生了转变,它转属会泽县,成为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转,红山村的名字和地位逐渐攀升。1959年,为了更好地组织村民投身生产劳动,红山村设立了红山大队,成为因民人民公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时期,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同为村庄的繁荣发展倾注了心血。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红山村附近的因民矿丰富资源逐渐被世人所知。这片土地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在这样的背景下,因民矿采选厂的建设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迅速成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焊花飞溅,一派繁忙的景象。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各种大型机械在工人们的指挥下,紧张有序地作业。工人们头顶烈日,挥汗如雨,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红山村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因民矿采选厂的建设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60年,这座现代化的采选厂正式投产。它的建成,不仅为红山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为当地的村民提供了丰厚的就业机会。

采选厂的生产线高效运转,各种设备在工人们的精心操作下,将因民矿的矿石经过破碎、磨粉、选矿等工序,最终生产出高品质的金属产品。这些产品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因民矿采选厂的投产,让红山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他们告别了过去的贫困,迎来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村子里新建的住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国家“一五”规划带来的实惠。

在采选厂的发展过程中,红山村的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采选厂的工人,分享了采选厂带来的红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因民矿采选厂的建设和投产,是红山村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红山村带来了经济繁荣,更为村民们带来了希望与幸福。在新的历史时期,红山村将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那时候,我们每天都要参加集体劳动,虽然辛苦,但大家都很有干劲。”杨应奎老人回忆道,话语中充满了对那段岁月的怀念,“我们修建水利设施,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努力提高产量,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红山村迎来了新的变革。大队被改称为乡,红山乡成为因民区公所下辖的一个乡级单位。这一变化,标志着红山村在行政上的提升,也预示着它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那一年,我们村子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杨应奎老人感慨地说,“我们修建了新的学校,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还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然而,变化并未止步。1988年,红山村再次迎来变革,它被改设为红山村公所,属因民镇。这一时期,红山村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它开始融入更大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红山村公所的设立,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杨应奎老人说道,“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引进更多的项目,让我们的村子发展得更快。”

红山村的历史,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籍,每一页都记录着村民们的生活变迁和奋斗历程。从民国时期的小村庄,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腾飞,红山村的名字和归属地一直在变化,但村民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从未改变。

我站在红山村的土地上,凝望着那些古老的房屋与新建的楼房,聆听着杨应奎老人讲述的历史,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敬意。红山村的历史,不仅是它自己的历史,也是无数像杨应奎老人一样勤劳智慧的村民共同书写的历史。这段历史,如同山川之间的永恒记忆,将永远镌刻在红山村的心中,成为村民们心中永恒的丰碑。

4

2018年,对红山村而言,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年份。这一年,村庄整村搬迁至东川城区的易地安置点,这一决策在村民们心中掀起了层层波澜。它既是一份挑战,也是一份机遇,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

杨应奎老人坐在安置点的小院中,目光穿越窗棂,凝视着窗外那熟悉的山景,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淡淡忧伤:“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我们的回忆与情感。我们在这里诞生、成长,见证了村庄的兴衰,每一砖一瓦,都浸透着我们的汗水与付出。”

然而,红山村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自然灾害频仍,这些因素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村庄的发展。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孩子们的教育水平,村子里的人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

“我们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搬迁。”杨应奎老人回忆道,“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我们深知,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为了整个村庄的长远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迈出的步伐。”

搬迁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村民们需放弃世代耕作的土地,离别熟悉的家园,踏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必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重新构建社会关系,迎接新的挑战。

“起初,我们都有些迷茫。”杨应奎老人说道,“我们担心孩子们在新学校中无法适应,担心自己在新社区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担心生活成本的增加。”

但村民们并未被困难所吓倒。他们相互扶持,携手共进,共同面对挑战。在政府的关怀与帮助下,他们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新的家园虽远离故土,但政府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