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3qxsw.com

第15章 收麦,那些事儿

作品:《 不朽意志炼成系统

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石磙一般都是大青石做成的,呈圆柱体,直径大小也不一样,有的直径仅有40来公分,有的可能达到接近一米粗,两头有磙眼。石磙是中原省这边传统的脱粒农具,一直到联合收割机的出现才逐渐淘汰,最后成为了体现农村风貌的展览品。

以前使用石磙时,就把特制的木架子(铁架子)套上,用牛、驴、骡来拉,到了97年的时候,大部分已经开始使用拖拉机或者农用单轮车拉着跑了。

碾麦子是一件比较耗时的事儿,需要不停地碾一遍又一遍,把已经碾脱粒的麦子收到一边,再把剩下的麦秸秆再碾几次,直到把那些圆圆的、粗糙的麦秸秆碾成扁扁的、光滑的麦秸杆。

这些麦秸秆是烧火时最好的引火物,后来有人用它做成了麦秸秆画,成为了工艺品。

小麦初步脱粒后,还需要再晾晒干燥,在晾晒过程中还要趁着有风的时候“扬麦”。

扬麦是“扬场”的一种,是件更具技术性的活计,会扬麦的把式,即便是很小的风,也能扬的很干净,老农说:这叫锨头自带三级风。扬麦子的时候,把式站在侧风口,将晒干好的麦子戗着风头,高高地扬起撒开,借助风力把麦粒与杂质分开,掠扫帚的来来回回地掠扫。掠扫帚也是个技术活,扫的力度要掌握好,用力太大,麦粒会被扫走,用力太小,秕麦子、渣头麦壳等又会掠不走,所以要把扫帚浮在上面,轻重有度。

扫出来的秕麦子经过挑选也是要收起来的,方言叫做“麦余”,可以用来喂鸡,也可以用来换“油条”或者一些油盐酱醋、针头线脑什么的,虽然叫“余”,但是一点也不“多余”。

干活期间最幸福的就是拿着小布袋装几斤“麦余”去村口换油条,中原省东部这里的油条是软皮的“老油条”,不是其他地方那种脆皮油条。

换油条的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炸油条的师傅用两根不锈钢的铁钎子,一根钎子一插、一挑,另一根一抹就把面盆里的和好的面团变成了大小一致条条,放在平底锅里就飘在油面上,接触油的一面迅速变得焦黄平整,另一面发泡膨胀,等火候差不多了,用铁钎子把排成一排的串在一起,整体翻个面,不大功夫就可以出锅了。

等把油条上面的油控好,用早就准备好的柳条穿起来,就能提走了。

其实那时候用的油也不讲究是不是重复用的油,最令人怀念的其实是串油条用的是柳树枝,青青的柳枝和热乎乎油条碰到一起,好像能够激发出一种特别的香气,尤其是在饥肠辘辘的麦忙期间,是对忙碌的人们最好的奖励。

如果说油条是麦忙期间的奢侈品,那么面条就是必需品,最受大家欢迎的是番茄鸡蛋捞面条,煮好的面条在冰凉的地下水里一过,盛在大碗里,然后浇上番茄鸡蛋卤和醋蒜汁,撒上一些荆芥。

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祛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但是在当地最大的用途是掐尖叶嫩芽用于食用,和香菜的差不多,

捞面条的好处就是能马上开吃,不像热面条,在大热的天气里等的人心急如焚吃到嘴里还嫌更热。

对于干体力活人来说,一般至少要吃三四碗,还有饭量大的直接用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