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李世民吐血
作品:《 教历史课,没想到在诸天万界直播》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唐太宗深知太子自幼生长于深宫之中,对于民间百姓的生活疾苦知之甚少。为此,他忧心忡忡地找来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和杜正伦等几位重臣,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们道:“诸位爱卿皆是朕所倚重之人,如今朕将教导太子之重任托付于尔等。平日里,还望汝等多为太子讲述些百姓生活在民间所面临的种种艰难困苦之事。若见到太子行为有不当之处,万不可姑息纵容,应当果敢直言进谏,使其能够从中受益,明白为人君者所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于志宁和杜正伦等人连忙跪地叩头,表示定当不负圣恩,尽心尽力辅佐太子。
到了公元 636 年,长孙皇后的病情逐渐加重,终日卧病在床,身体每况愈下。尽管宫中太医们竭尽所能地为她诊治,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长孙皇后终究没能战胜病魔,与世长辞。
长孙皇后的离世给整个宫廷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而此时的李承乾,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身患足疾的困扰,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那个乖巧懂事的太子,渐渐地变得叛逆起来,令唐太宗倍感头痛和无奈。”悠然说道。
“观音婢……”唐太宗正看着天幕上面讲的这些事情,谁也没有想到,竟然会突然听闻观音婢(即长孙皇后)早逝的噩耗!这一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瞬间将他心中原有的平静击碎得无影无踪。之前那想听下去的念头,眨眼间便烟消云散。此刻,他再也无法保持镇定,焦急万分地站起身来,匆匆忙忙就要朝着皇后所在之处奔去,非得亲眼看一看她如今究竟情况如何,方能稍稍平复他那颗已然焦躁难安的心。
“陛下你这是想要去哪里?”就在这时,只见长孙皇后心急如焚地出现在了天幕之下。当她得知即将讲述的乃是关于高明之事时,便毫不犹豫地起身赶往太极殿。尽管她尚不清楚为何高明会骤然失去太子之位,但出于对大唐江山社稷稳定的考虑,以及对高明本人的关切之情,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这里。她满心期望着能够在李世民大发雷霆之际,及时给予安抚与劝慰。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长孙皇后刚刚踏入太极殿,尚未开口说上一句话,便一眼瞥见了有关自己未来将会早早离世的惊人消息。说实话,面对这样的讯息,长孙皇后并未表现得太过惊惶失措或是难以承受。
毕竟,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对此她向来有着一份淡然处之的心境。真正令她心痛不已、忧心忡忡的,却是后续所看到的那些关于高明的种种遭遇——身染足疾,性情大变……她深知自己的这个儿子性格刚强,自尊心极强。一旦遭逢如此变故,恐怕很难坦然接受自身的身体状况。每每念及此处,长孙皇后便心如刀绞,对高明充满了无尽的疼惜之意。
“观音婢!你怎地突然前来啦?快快坐下,朕方才还寻思着要去寻你呢,没曾想你竟然过来了!不知你此刻感觉如何?身子可还好?”李世民一见到长孙皇后现身,脸上顿时绽放出欣喜之色,但转瞬间,一抹担忧却悄然爬上心头。
对于长孙皇后,李世民心中的情感无比深厚且复杂,既有历经风雨、相濡以沫的长久情意,亦有相互扶持、患难与共的伉俪深情。他实在难以想象,倘若这世上没有了观音婢的陪伴,自己将会陷入何等痛苦不堪的境地。
长孙皇后温婉一笑,轻声宽慰道:“陛下莫要担忧,妾身身子骨硬朗得很,并无大碍。且先让咱们一同观赏这天幕之景吧,待观罢之后再行商讨也为时不晚。”
然而,稍作停顿后,长孙皇后似是想起了什么重要之事,神色略显凝重地道:“陛下,高明那孩子的性子同您一般骄傲,虽说后来他不幸身患足疾,但妾身恳请陛下能想得通透些,高明实乃称职的太子人选呐。”
长孙皇后心里自然清楚,若是自己当真过早离世,那么他们夫妻二人之间的某些事务怕是难以调和了。而如今自己所能做的着实有限,唯有衷心期望自己生命中最为珍视的这几人皆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唐太宗李世民此时稍稍放下了悬着的心,他缓缓地抬起头,目光投向那辽阔无垠的天幕。皇后刚才所说的话语犹在耳畔回响,他深知其中深意。对于自己的儿子高明,他心中满是欣慰和满意之情。
“然而,尽管唐太宗极其宠爱太子,但在对其教导方面却未能做到尽善尽美。需知,唐太宗虽以善于接纳臣子们的劝谏而着称于世,但毕竟身为高高在上的皇帝,他内心深处非常清楚那些直言不讳的谏言实则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纠正。即便是历经无数风雨的唐太宗,在面对唐朝那位赫赫有名的谏臣魏征毫不留情的进谏时,有时亦会怒不可遏,甚至萌生出将其诛杀的念头。好在每每这种时刻,总有长孙皇后从旁耐心劝解、安抚,才使得唐太宗能够平息怒火,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
可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如此,唐太宗对待太子李承乾的教育问题仍未引起足够重视。为了能让太子得到更好的辅佐,唐太宗可谓煞费苦心,广寻天下贤德之士来辅助储君。他先后精心挑选了十多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以及声名远扬的名臣担任东宫的辅臣,这其中便包括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人。不仅如此,唐太宗还下令让刘洎、岑文本以及马周三人每日轮流前往东宫,与太子李承乾一同探讨治国理政之道,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一位优秀的皇位继承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忠心耿耿的谏臣们似乎完全忽视了至关重要的一点:这种教育方式对于李承乾而言究竟是否合适呢?他们只是一味地进谏,却未曾深思过这样做能否真正将承乾已然偏离正轨的行为成功纠正回来。只要仔细研读于志宁、孔颖达以及张玄素等诸位大臣的劝谏之词,便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一个显着的共同点——这三位大人几乎是争先恐后地上疏进言,并且彼此之间相互攀比,言辞愈发激烈,措辞也越来越凶狠凌厉。然而,如此煞费苦心之后,最终所得到的结果却与他们原本所期望的大相径庭。
不妨设想一下,就连那位以直言敢谏而着称于世的魏征,都曾多次让唐太宗怒不可遏,更何况如今面对太子李承乾时,可远不止仅有一个魏征这般人物啊!这么多人如潮水般涌来,喋喋不休地指责他这儿做得不好,那儿又出了差错,非得要求他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日复一日,长此以往下去,即便是心智再坚强之人恐怕也要被逼得发疯抓狂了吧!
其实这就如同我们现今社会中的青少年一样,如果身边突然冒出好几个整天唠唠叨叨、对你指手画脚的人,一会儿批评你做这件事不正确,一会儿又数落你干那件事不得当,还非要你事事都听从他们的意见和安排。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活,谁能受得了呢?只怕用不了多久,正常人都会被折磨得精神崩溃吧!所以说,无论是古代的太子还是现代的青少年,过度的干涉和强硬的说教往往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引发更大的抵触情绪。
要不是这样,咱们现在的社会怎么会有那么多青少年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呢?我觉得吧,那太子李承乾先是没了最疼他的母亲,然后他爹又老是听别人的话,不管他干啥都觉得不顺眼。最要命的是,还有个特别受他爹宠爱的弟弟跟他抢皇位。您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这心理问题能不越来越严重吗?”悠然不紧不慢地说道。
“此事竟发展到如此严峻地步,朕实在始料未及啊!然而朕对待高明和青雀(李泰)向来一视同仁,只因高明日后将继承大统成为皇上,而青雀则只能离京赴外就藩。朕不过是想多给青雀一些补偿罢了,难道此举也有错不成?”唐太宗回想起自己曾被魏征气得暴跳如雷的场景,再联想到朝堂之上还有好几位如魏征一般直言进谏之人,着实令他有些难以招架。他万没料到后续之事竟会演变成这番模样,那些心怀叵测之人居然将他的太子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怎能不让李世民怒不可遏?
也对未来的自己的做法感到有一点的不认同。只是对于高明和青雀的两人的爱是一样的,只是高明作为太子,他需要的锻炼平时的时候他对他虽然不假于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从来就没想过会让青雀做太子。
青雀究竟长什么模样、性情如何,李世民可谓心知肚明。一直以来,李世民对青雀的宠爱有加,其实源于内心深处那一份难以言说的愧疚之情。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此事竟然在高明心中种下了不满的种子。对此,李世民深感困惑与不解,毕竟在他眼中,自己对于高明的重视程度已然清晰可见,难道还不足以表明唯有高明才是他心目中唯一认可的太子人选,以及未来大唐江山的继承者吗?
“陛下啊,请您回想一下当年隐太子与您之间所发生的种种纠葛吧!当初,父皇也曾对您有所偏爱与重视,可正是这份偏爱使得隐太子心生警觉,将您视为威胁并深深忌惮。如今,高明与青雀虽皆为我们的亲生骨肉,但咱们对他俩的爱本应毫无差别。若是寻常百姓之家,或许这样的情况并不会引发太大的问题。但身处皇室之中,陛下您对青雀的宠溺,相较于对高明的严苛要求,无形中便透露出一种倾向——仿佛您更为看重青雀。如此一来,高明这位太子之位也就随之变得摇摇欲坠、不再稳固了!既然已经册立了太子,那么给予太子至高无上的重视方才是重中之重!”长孙皇后目睹着这一切,自然深知李世民心中所想。不过,即便能够理解丈夫的心思,她却依然无法认同这种做法。
“观音婢啊,朕有时候确实觉得对于青雀,似乎做得还不够好。”李世民心中暗自思忖着,但当着长孙皇后的面,那些不太认可的想法终究还是被压在了心底,未敢轻易吐露出口。毕竟,身为一国之君,难道连宠爱谁都需要这般深思熟虑、权衡再三吗?
长孙皇后凝视着眼前这个她深爱着的男人,轻轻叹了口气:“陛下,您可还记得当年与隐太子争斗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呢?难道您希望我们的孩子们日后也走上那样兄弟相残的道路吗?您当真以为妾身真心不喜欢青雀吗?其实并非如此!每每当妾身想到必须克制对青雀过多的宠爱之时,妾身的心就如同被针扎一般疼痛。妾身之所以如此行事,无非是想让众人明白,高明乃是堂堂正正的太子,不容他人心生觊觎之心罢了。妾身又何尝不知晓这样做或许有所不妥?但这一切皆是为了确保孩子们之间能够维持一份和谐安宁啊!然而,陛下您如今的所作所为,却将妾身之前所有的努力尽数毁于一旦。”说到此处,长孙皇后的语气不禁加重了几分,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失望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