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27集《妙法莲华经》
作品:《 妙法莲华经》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们修学佛法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的不同:
第一种是生长在佛世的修学。生长在佛世,它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佛为师。“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我们对于自己的修学不必有太多的操心,我们只要做一件事就好,就是依教奉行。“我今见闻得受持”,我们只要听闻佛陀的开示,信解奉行就可以了。佛陀会告诉我们先修什么,再修什么,最后用什么法门来收尾。所以,生长在佛世的弟子,修行很单纯。
但是,佛陀灭度以后,进入了像法、末法时代,我们修行就相对困难了,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有法无人的时代。就像一个医院,里面的药都在,但是医生都不在了,所以,我们从以佛为师而转成以法为师了。也就是说,现在已经没有医生为我们开药了,我们必须为自己开药,我们必须扮演自己的医生了,因为我们没有选择。
所以,在佛陀灭度以后,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个法门的内容。就是说,我们从一种“我今见闻得受持”,还要加一句“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法门到底怎么回事?什么情况修它、什么情况不修它?因为已经没有人替我们安排了。
也就是说,当佛陀灭度以后,我们必须要全方位地掌握佛法的内涵。我们过去所接触的经典,都是片段地介绍佛法的修学。所谓全方位地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愿解如来真实义”,只有本经《法华经》有详细的说明。佛陀临灭度之前,知道我们弟子会遇到这个问题,就是已经没有佛陀来为我们施设修行的次第,凡事得靠自己了,所以佛陀在临终之前必须要有个交代:在佛灭度之后的弟子应该怎么去操作这些不同的法门。
基本上,本经当中佛陀从三个角度来谈修行:
第一个,为实施权,就是讲到因果的修证。佛陀说,我们可以通过布施成就来生的安乐,通过持戒成就来生的尊贵,乃至于通过修四谛十二因缘来成就涅盘寂静。这个因果的修证是单一的,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就很简单。我们刚开始学佛就是这样子的,各人找到自己相应的法门,去修因证果。佛陀讲这些方便法门的目的,就是“安隐众生故”,让我们在苦海当中暂时有一个依靠。比方说,有一个布施做依靠、有一个持戒做依靠、有一个念佛做依靠。
但是,这个地方会有问题,因为单一的因果是狭隘的、片段的。打开《华严经》一对比,我们就知道这个地方有问题。因为《华严经》中佛的功德、十地菩萨的功德是互含互摄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你要是叫三乘人去看《华严经》,他真的是目瞪口呆:这怎么可能?不要说让我修三大阿僧只劫,你给我十大阿僧只劫我都修不来。
就是说,佛陀讲权法的时候,从因缘的修证,它没有横向的互含互摄,他没有说布施的时候具足持戒的功德。我们一般人布施就布施,持戒就持戒。你没有本事说,我布施同时又是持戒、又是忍辱。你的因地没有这种因地,你的果报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互含互摄。所以,因果的修证,它的好处就是快速成就;它的缺点就是把佛的功德切成一片一片一片的。这个就是权法了。
所以,到了法华会上佛陀必须要开权显实。就是说,我们从个人的修学,再对照《华严经》诸佛菩萨的功德,我们会得到一个结论。什么结论?有些功德是可以修来的,有些功德是没法修来的,没办法修的。它只能够通过真如的感应,就是来自我们内在的自性功德。这一块佛陀在方便门没有讲到,所以佛陀在法华会上必须说。就是说,其实每一个法门,表面上是“近果说差别”,其实它的背后有一个秘密通道,是通往真如本性的。
这个地方有一个关键,就是你要生起观照。你只要多一道内观真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观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真如的门就打开了。也就是说,当我们修布施的时候,其实这个布施的法同时有两个作用:第一个,向外招感快乐的果报;第二个,向内启动内在布施的自性功德。这个才重要。也就是说,其实,真正会操作法门的人,既能够把因果的操作显现出来,又可以把内在的真如功德感应出来。
诸位!我跟你讲一个真实语:你什么都心外求法,你不会成佛的,因为你都是单向的修学!你布施、持戒,这种单向的修学跟《华严经》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事事无碍根本不相应。所以诸位!有些法是可以修来的,因缘法是可以修来的;有一种自性功德力,它是没法修的。就是说,你自性本具的,你只要做一件事,把它感应出来就好。
其实,佛陀的每一个法都有权法跟实法。权法就是因缘的修证,实法就是法法消归心性。还有重点,就是第三个,权实不二。这两个不是对立的,从凡夫的角度这两个要同时操作。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念佛,净土法门。从方便门来说,我们念佛是求生净土。为什么念佛呢?因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所以,从因缘的观察,的确有一个苦恼的娑婆世界,也的确有一个安乐的极乐世界,让我们去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就是因缘观,这个是佛陀恒顺众生所施设的法门。
但是,你别忽略了一点,就是你自性本具的极乐世界功德。尤其在临终,我们面临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先安住一念心性。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待,哦,原来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所以我们就可以化解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的距离,也可以化解我们凡夫跟佛陀这种佛法界跟众生法界之间的落差。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一念心性建立自他不二,这样对我们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操作,会产生很坚定的信心。
但是,如果你完全执理废事,说,那我只修理观就好了。不可以!诸位!仅有理观,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会缺乏一种往生的诱因。对凡夫来说,我们安住一念心性,我们还要权法。就像蕅益大师所说,我们还是要观:有如梦如幻的娑婆世界可厌离,有如梦如幻的极乐世界可以追求。
有人就问蕅益大师,既然安住一念心性,娑婆跟极乐世界都是如梦如幻,为什么要取舍?蕅益大师答得好:从因缘的角度,功能不一样。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添梦者也;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醒梦者也。同样是梦幻泡影,但是你生长在不同的地方,这两个梦是不一样的。娑婆世界的梦让你痛苦,让你堕落,它是恶梦,又添梦;极乐世界的梦让你快乐又能够增上。
也就是说,我们很清楚,作为一个凡夫,我们必须用因缘来激发自己。我相信,你要是完全站在真如本性,用真如本性来看娑婆世界,也是如梦如幻,看极乐世界也是如梦如幻。禅宗很多人就是只知实法不知权法,这个也不可以。
所以我们看本经,今天会说到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他最后有一个动作,叫做会权入实,把权法跟实法合起来操作。就像我们今天修净土宗一样,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我们跟佛陀是没有距离的。但是我们也要如梦如幻地观察:我业障深重,佛陀是万德庄严,我也是要皈依佛陀。虽然从心性上讲没有距离,但从因缘上有距离,而这两个并不矛盾。
也就是说,我们观察人生时,有因缘的现实面。从现实的角度,我应该离开娑婆世界。但是从究竟义来看,没有什么娑婆世界可厌离。从一念心性,没有生死可了,没有烦恼可断。但是从因缘的角度,有如梦如幻的烦恼要断,有如梦如幻的生死要了。记住!这两个并不冲突。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真如三昧不妨碍因缘的操作,因缘的操作也不离开真如三昧。
这个就是本经的佛陀的真实义。修行有务实面,也有理想面。
这样操作有什么好处呢?日劫相倍!你跟只有事修的人:只知道“时时勤拂拭”、只知道一路念佛、只知道修皈依的,那你一天的进步是他的一劫的时间的倍数。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操作?我的事修的比例要多高?我的理观的智慧要多高?是三比七还是四比六?我要调到让我自己既能够厌离娑婆、有很强烈的皈依的心,又能够安住一念心性。这个之间的平衡点,诸位!你要自己去拿捏了。大方向,你必须有权、实的法门,要有理观、事修。有关理观事修,我们今天的课会讲得更清楚,我们看经文就容易了解。
庚二、重颂 分二
辛一、颂上许答
我们看“重颂”,重颂里面分两科。先看第一个,“颂上许答”。前面舍利弗三请、佛陀正式想要回答,把这个观念再重新地重颂一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怀增上慢
优婆塞我慢 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 其数有五千
不自见其过 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众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尠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众无枝叶 唯有诸真实
正当佛陀允许舍利弗要回答,就是从一种事修的因缘修证回归到理观的所谓的一心真如、要开显真实义的时候,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状况。
在座的比丘、比丘尼,就是出家众,里面“有怀增上慢”……这个地方怀增上慢的出家众,蕅益大师说,因为他们多修道,所以得禅定,就是说这种比丘、比丘尼都是有禅定的。禅定当中,因为他本身没有学习教理,就“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把初禅当初果,乃至于四禅为四果。这种错认消息的情况,如果他没有对外宣说,只是心里面有这样想法,叫增上慢;如果他把它讲出来,那就是大妄语戒了。看这里的意思,这个增上慢就是他没有对外宣说,但是他的确有这个想法。他高慢的原因就是错认消息。这第一个,出家众以禅定而为圣道。
第二个,这个五千里面也有居士。男众居士的我慢是多福德故,所以高慢。这些男居士有多福德。女众优婆夷是为什么呢?是不信,智慧浅故,过去生缺乏真如三昧的善根。
“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他们犯了一种共同的过失,“不自见其过”。他没有一种自我反省的功能,因此对于戒(这个戒包括身口二业的律仪以及意业的定共、道共戒)都有缺漏,他不能够反省。为什么不能反省呢?有两个理由:第一个,智慧善根浅薄;第二个就是高慢。也因此他就护惜心中的瑕疵。这个瑕疵就是,在白玉里面的叫瑕,白玉之外的叫疵。这种小智慧小善根人是大众的糟糠。这个糟就是古代用米跟麦酿酒的时候,下面那个渣,那个沉淀物叫糟;糠就是白米的谷皮,叫做糠。总之他们都是只会从事相上修学,对于理观的真如三昧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佛威德故去”。
其实,佛陀只是保持默然。但是你要知道,佛陀那种默然的力量也不可思议,佛陀不说话就是一种威德。佛陀在舍利弗三请的时候,三次保持默然,就逼迫这些缺乏善根福德的人,“不堪受是法”,就离开了。因此,他们离开以后,“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就是与会大众没有这些小根机、小胸量的,这些人都能够接受真实无漏的妙法。
也就是说,佛陀将演妙法,只有两种情况:你要么留下,要么离开。当然,这个地方离开也可以理解,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佛陀过去也如实地宣说因果的修证,现在突然间要把它改造成一种真如的开显。这从因缘果报的修证变成自性功德的开显,一个是有所得的向外攀缘,一个是无所得的向内观照,当然有些人会受不了。这个可以理解,尤其是有高慢心、执着心又重的人。
当然有人就问了(有古德的注解就这么说了):佛陀您老人家有无量的方便力,您老人家可以用秘密说、不定说嘛。他们在,您就稍微施设一点方便,他们喜欢听、对他们有帮助的。古德说,不可以这样!因为《法华经》叫纯圆独妙,如果它出现了一点方便,那糟糕了,那整部经都没有意义了。这样的话,到了后世,我们不知道哪一句话是佛陀真实语,哪一句话又是方便,就像我们看阿含、方等一样。阿含、方等、般若,其实佛陀也有一些真如三昧的思想在里面,但是你混在一起,谁也看不清楚了。
诸位!《法华经》,你要么接受,你要么离开,你只有两种选择。佛陀不再委屈求全了。佛陀已经讲了四十几年的方便,现在是要把真话全部吐出来的时候了。所以“唯有一真实”,就是,《法华经》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没有一句话是佛陀方便说。这样子,到了后世我们才可以有一个标准。就是说,当这句话在这个经典是这么说,当那句话在这个经典是这么说,标准何在?就从《法华经》判断:哦,这个是佛陀不了义说,这个是佛陀了义说。也就是说,佛陀必须要留一部经典当做一种判定的标准。所以,你如果没办法接受,也只能让你离开了。不能为了你,把整个《法华经》的纯圆独妙又降格了。所以他们的离开是必须的,这样子才能够成就妙法的开演。
辛二、颂上正说 分二
壬一、颂四佛章 分四
癸一、颂诸佛 分五
子一、颂施权
四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过去、现在、未来三尊佛,总共四尊佛。先颂诸佛。“颂诸佛”里面分五段。五段里面先看第一个,“颂施权”,佛陀当初是怎么样来施设方便的。这个方便,当初的想法是怎么安立的。
舍利弗善听 诸佛所得法
无量方便力 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 种种所行道
若干诸欲性 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 以诸缘譬喻
言辞方便力 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只夜 优波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 贪着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盘
佛陀到了晚年必须要交代,佛陀当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安立这些方便门,这些三乘的方便是怎么安立的。
“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就是说,三世诸佛通过无量的修学所成就的“甚深微妙法”,是“难见难可了”,这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所谓的真如三昧、自性本具功德,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的这些妙法,不是三天两天可以讲清楚的。所以我只能先生起善巧方便,于一佛乘而开出因缘果报的修证(三乘的因果修证),而为众生宣说三乘的法门,从方便里面安立三乘法门。
那么这个三乘法门是怎么想的?佛陀先务实地面对。就是佛陀从真如里面,先看众生的过去的因缘,先面对因缘。为什么要面对因缘呢?诸位!我们每一个人学佛,没有一个是从零开始的,没有一个。我们都是在无量三界里面不断地打滚,上至人天,下至三恶道,生生世世累积了很多的烦恼业力,这个时候才来学佛的,没有一个人是从零开始。每一个人进入佛门,就带了他的过去的因缘,他的无量的烦恼业力,就这样来的。所以佛陀必须要先务实地面对众生的因缘所生法。
我们看佛陀是怎么面对。佛陀首先看“众生心所念”,这个人心中在想什么。他的这个妄想——每一个人的妄想都有他的希望。你看有些人,他看到布施就很高兴,他去做义工,他做整天也不累,他就喜欢这样的一个因缘。有些人喜欢持戒,晚上不吃饭他也无所谓。就是,众生无量劫来在整个三界当中已经养成一种性格倾向了,他有一种念想。依止这种念想,再经过他过去所修的种种的道法,已经形成“若干诸欲性”,已经形成某种的根性了。声闻、缘觉、菩萨的根性,这个已经形成了。而且这个不是三天两天可以改变的,佛陀必须要先满足他的需求。因为他的念想,再经过他过去生所接触的道法,形成这种三乘的根性。这第一个。
第二个,他有他的罪业,佛陀必须要先为他破障。“先世善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