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3qxsw.com

第81章 第81集《妙法莲华经》

作品:《 妙法莲华经

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己二、授下根记 分二:庚一、授千二百人记;庚二、授学无学人记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七十七面,我们看己二的“授下根记”。

《法华经》的迹门正宗有三周说法。佛陀在三周说法以后都会授记,来把它做一个总结。那么为什么佛陀说法以后要授记呢?我们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智者大师把整个成佛之道简单地判作两个阶位:一个是般若道,一个是方便道。

什么叫般若道呢?就是你从凡夫到大乘的见道位,就是我们别教所说的大乘的初地,叫般若道。般若道的修学特色,就是以智慧引导慈悲。虽然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依止大乘两种善根——清净心跟菩提愿,但是在证得初地之前,我们的菩提愿是有所收摄的,偏重在内心的作意,少有实际的行动,它是以智慧的力量来主导整个修学的。

到了方便道就相反了,方便道的特色就是以慈悲来引导智慧。因为你已经到了初地,所以你开始怎么样?从空出假,你就是把你因地的愿望开始付诸行动。所以智者大师对般若道强调智慧;对方便道,就是强调菩提愿。

当然,我们如果根据《法华经·譬喻品》里面的三界火宅喻来看,其实我们可以在般若道的中间过程再安立一个解脱道,就更圆满。也就是说,整个成佛之道,《法华经》的思想是解脱道、般若道跟方便道。

我们一个凡夫众生,一开始要处理的就是解脱的问题。因为不管你是修自利、修利他,你一定要离开三界火宅,没有例外。如果你离不开火宅,你什么事都做不成。你不要说行菩萨道,你自身都难保。所以你看佛陀在面对生死凡夫的时候,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你赶快离开三界。不管你是喜欢羊车、鹿车、牛车也好,方便有多门,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三乘共坐解脱床”。

所以,其实初发心的佛弟子整体上差别不大,你只要在生死凡夫的阶位,你要做的事情,可能你的下手处不同:你出离心强,你修四谛十二因缘;你宿世的大悲心重,你修六度。这叫做方便有多门。但是,凡夫的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我空的智慧。不管你用什么方法。

所以判定解脱与否,不是说你有多大的布施,你有多清净的持戒,这个都是助道法,是看你对身心世界的掌控放弃了多少,就是放弃主宰。所以你看火宅喻讲得很清楚,整个三界火宅的门不多,只有一道门。就是你要出去,不管你是羊车、鹿车、牛车,是同一道门出去的,就是我空的智慧。

所以《金刚经》讲得很清楚:“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说你不管是用什么方法,重点是无为的真理,就是你对真理的体会有多深,这是一个判教的指标。因为你布施、持戒、忍辱,这个都是助道法门,这都是生灭的因缘法。它会让你果报殊胜,但是跟解脱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只有助道、间接的关系。

那么,你三乘成就我空以后,恭喜你,从三界火宅出来了。接下来,就不是三乘法的问题了,是《法华经》的问题了,这个时候你必须学《法华经》了。因为,你要从权法的解脱的我空智慧,要进入般若道的一心真如,就要明白怎么样能够会权入实,怎么把我空智慧对接到真如本性。

从前面《法华经》的意思,它强调两个重点:

第一个,顺从佛意。佛陀很清楚地告诉你,三乘法是佛陀的方便,这不是佛陀的本意。因为“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我们凡夫无始劫来希望得到一点东西,这是根本无明,这一点是很难去碰触。一开始你要他无所得,他就失去了修学动力了,他可能学外道去了。所以对于无所得这个根本烦恼,佛陀是不碰的。佛陀说,好,你想得到东西,佛法也有东西让你得到,比方说涅盘寂静,比方说功德庄严。佛陀会有一种清净的法让你来执着。

所以,佛陀刚开始不碰众生的法执这一块,因为法执不会招感分段生死。法执叫做不染污无知。这种愚痴不会产生烦恼,但是它会障碍无上菩提。但是在初阶段,它不构成障碍,所以佛陀在刚开始允许你有法执。但是佛陀对我执是对治得非常严格,他先用法执来对治我执,这是合理的。到了解脱道以后,欸,不管你是羊车、鹿车、牛车,你总之是离开了三界火宅,你躺在外面的草皮上,接下来就是大白牛车的问题了,你赶快坐上大白牛车。

所以第一个,你顺从佛意。

第二个,回光返照。佛陀讲三乘法,是因为你不安稳。其实你回光返照来说,你的内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也就是说,其实你本来就安稳,你干嘛去找一个安稳的东西来对治不安稳呢?按照佛陀的一心真如的意思,本来就没有生死。本来没生死,生死由心现。就是说,因为我们攀缘心很重,所以佛陀用一个法门让你抓住,然后慢慢地把生死了了。把生死了了的时候,你就应该把那个真如本性现出来了,你不是执着那个我空的相状在那里。所以,从《法华经》的思想,就是回光返照,放弃所攀缘的我空的相状,因为他的我空已经完成阶段性任务了。佛陀会教我们修我空,只是让你了生死用的,你的内心本来就没有生死。

所以你生死了了以后,你要做的就是开显自性的功德了。从《法华经》的思想,就是你再把你之前努力所得到的,涅盘寂静也好,菩萨的功德庄严也好,通通放掉。你就开始怎么样?从有所得的打工回到家了,这个时候你进入般若道,你跟三世诸佛同一家人了,叫生于佛家,你开始入住到佛的家庭。

那当然,你生到佛家,接下来要做什么事呢?继承家业了,你就做佛陀的事情了。因为你从解脱道到般若道,这个时候你开始怎么样呢?从空出假了。你的修行已经不是在离相清净了,你开始要怎么样?实践你小时候的梦想。你过去在生死凡夫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在佛前所发的愿,现在是时候该实践了。每一个人发的愿不同,总而言之,一定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有你亲近的佛,他有他度化的众生,没关系,各自发挥。

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是成就法身佛,就是从凡夫到解脱道到般若道,你的法身佛出现了,接下来怎么办呢?成就属于你自己的应身佛。你开始要为你未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相成道,你要为你未来所度化的众生眷属,开始创造属于你自己的国土了,这叫做成熟众生、庄严净土,开始做这件事情了。就是你从般若道进入方便道。

这个时候,菩萨当然问题不大,因为菩萨本来就是很喜欢去度化众生,他在因缘上操作也特别熟悉。但是声闻人的问题会比较严重,因为声闻人长期地把因缘法看得一文不值。他用无常无我的智慧去看因缘所生法,那这一切法都是生死业。所以,他长时间把他自己的内心收到涅盘寂静,你突然间要他重新面对因缘,对声闻人来说,他真的不知所措。虽然他没有烦恼,他内心一片清净,但是他进入方便道的时候、会权入实的时候,面对一个新的领域,他要想办法从空性再出来,面对因缘所生法,这个时候真的需要佛陀的指导。佛陀应该给他指导一个方向,那么多因缘所生法,我应该成就一个什么样的佛陀?我应该去摄受哪一方面的众生?那只有佛陀可以知道。

所以,声闻人在明白道理以后,从一种三乘的解脱道悟入到般若道,进入到方便道的时候,他开始要从清净心转成菩提愿。这个时候需要佛陀给他指导一个方向出来。这个就是为什么三周说法都必须要有一个授记,是这个道理,的确有必要。

我们看讲义第四十一面,附表二十四<五百弟子受记品>。有两段,先把这个品目跟要义作一个说明。

一、解释品目

“五百弟子”即佛陀声闻弟子中之五百阿罗汉。“受记”者,谓五百弟子,领解“开三显一”之妙理,故得蒙佛授记;以其佛名,国名皆同,是为“同记”,不是“别记”,故以此标为品名。

<五百弟子受记品>这个品目是怎么来的?先解释五百弟子。这个五百弟子就是佛陀的常随众,一千两百个弟子当中的五百弟子,就是五百罗汉。我们看这一段经文,事实上整个授记的范围不止五百弟子,而是涵盖整个千二百弟子,为什么只用五百弟子来作品目呢?

古德说,这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佛陀虽然有一千两百个弟子,但是只有这五百个弟子是皆悉在座,他们五百个共同在法华会上,听《法华经》的三周说法。也就是说,其他的有些弟子是不在的,但是五百弟子是全部都在。而且这五百弟子是佛陀常随众当中的常随众,就是对整个弘化因缘有一定影响力的,所谓的众所知识,名称普闻,而且皆悉在座。这第一个。第二个,自陈领解。五百弟子在听完三周说法以后,讲出一个“系珠喻”来表达自己的领解,那其他弟子没讲。所以从皆悉在座、自陈领解这两个角度,就把五百弟子来安立这一品的品题。

那么,五百弟子到底是做了什么事呢?接受佛陀的授记,来记别他未来成佛的相貌。就是五百弟子在领解“开三显一”的妙理以后,就蒙佛授记。简单地说,从般若道,开始要从空出假,走入方便道,开始要规划未来的应身佛了。因为他们的正报的佛名跟依报的国土都完全相同,所以是共同授记,不是说佛陀给五百个弟子一个一个授记。因为这五百弟子佛名、国名都完全一样,所以就共同授记。

蕅益大师对五百弟子授记这一点,他有一个说法。他说,这五百弟子当然是下根人,因为上根人在法说开悟,中根人在譬喻说,下根人在因缘说。但是蕅益大师说,你不能理解成好像下根人前面两周说法都没有受益,也不是这样。他这个开悟是渐渐开悟的。

比方说,他在法说的时候听到佛陀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欸,他们已经开悟一点了。第二个,到了譬喻说的时候,讲到三界火宅,佛陀一开始要使令弟子快速离开三界,安立了三车,出去以后,必须换车了。因为三乘的车跟界外的车是不同的车,三乘的车是趋向我空,是奔着火宅的门而去。离开三界以后,你进入般若道,你要奔向一心真如了,所以车子不一样了。所以在譬喻说的时候,他也开悟一点。到因缘说的时候,讲到宿世的因缘,他就完全开悟了。所以他这个开悟是渐次的,渐次的开悟。就是说,三周说法对整个声闻弟子来说是缺一不可的,这个到后面经文的时候会详细说明。就是经过三周说法,使令下根人完全开悟才授记的。

我们看第二段,经文要义。经文要义当中,先看本品的要义。

二、经文要义

本品要义,大分为三:

(一)前品结会古今,开三显一,令下根声闻,自识宿因,领解佛乘之妙理,发起大乘之愿心,佛今故为授记。显如来三业不可思议,凡有施为,功不唐捐,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在前面的<化城喻品>,佛陀等于是结会古今,这一点对声闻人的信心很重要。过去声闻弟子在大通智胜佛时,曾经听过《法华经》,也曾经回归过一心真如,佛陀把他这样的一种大乘的成佛初心讲出来;到他现在因为退转,变成二乘的功德;到最后佛陀今天又重新讲《法华经》。就是他经历过三个阶段,从古至今有三个阶段,《法华经》、二乘法、再到《法华经》。这三个阶段讲清楚以后,下根人就明白,他过去的大乘善根并没有退失,只是功能上暂时地退转。所以就领解一佛乘的妙理,发起了大乘的菩提愿心,所以佛陀才可以授记的。

这当中显如来的三业不可思议。佛陀在度化众生,那叫一个长远的布局。无量劫来,佛陀会知道你过去修过什么事,应该用什么善根来度化你。佛陀的身口意三业是不可思议的。凡有施为,功不唐捐,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是佛陀用广大无边的知见力,他能够知道你过去无量劫的善根,他可以知道你未来应该要怎么样得度。这个是有这么一点佛陀三业不可思议的意思。

二、迹门正宗分三周说法,每周均有四事:说法、领解、述成、授记。今第三周因缘说已竟,下根声闻,领解于心,故得蒙佛授记,事所必然。

迹门的三周说法,每一周都有四个阶段:第一个,佛陀说法。不管是法说、譬喻说、因缘说,佛陀要先说法。说完法以后,弟子领解。一般弟子领解以后,他会出来讲他自己的心得,会有一段的论述,也可能会讲一个譬喻等等。弟子领解以后,佛陀述成,佛陀印证说,对,你领解的跟我说的道理是没有差,没有差错的。最后一个,一定要授记,才做一个总结。这整个三周说法才能够真正地叫做什么?事所必然。佛陀说了半天,就是要你落实菩萨道。落实菩萨道,那就必须要会归到这个方便道的授记,这个是事所必然,不只是理论的认知而已。

三、五百阿罗汉弟子,受佛同记后,共同陈说“系珠喻”,以发明心性本具,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佛之一佛乘妙理。故即以此五百弟子立为品名。

五百弟子在共同受佛记以后,就陈述了“系珠喻”。系珠喻就表明,虽然众生的心性本具,但是从它的作用上是不同的。就是说,你不要以为你得到《法华经》,你听完听懂《法华经》就大事已办。你听完《法华经》,你衣服里面就有一颗珠子了,但这个珠子你要常常拿出来用才有用。你老是不用它,那一念迷就生死轮回了,就是众生了。你要能够善用这颗珠子,一念悟就是佛陀的功德。就是你要跟真如本性经常互动,经常观照。这个就是说,功能作用是很重要的,不是只是明白《法华经》的道理就行了,他未来的止观的实践是很重要的。这个就是说明五百弟子讲出的他自己的领解,“系珠喻”。

这个就是《法华经》的<五百弟子受记品>的品目跟要义。

庚一、授千二百人记 分二:辛一、授满慈子记;辛二、正授千二百人记

这是己二,授下根记。这科里面其实有两品,就是庚一的“授千二百人记”,第二个就是“授学无学人记”。就是下根的授记有两品。

我们先看授千二百人记。它是先授五百弟子,最后再授千二百,就五百弟子以外的那七百个人,叫授千二百人记。这地方分两段。

辛一、授满慈子记 分二:壬一、经家叙其默念领解;壬二、如来与之述成授记

先看辛一的“授满慈子记”。这个满慈子是富楼那尊者,佛陀十大弟子当中说法第一的满慈子。这地方又分两段。

壬一、经家叙其默念领解 分二:癸一、得解欢喜;癸二、默念领解

癸一、得解欢喜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佛陀讲完因缘说以后,第一个表态的就是富楼那尊者。富楼那尊者讲出他自己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他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就前面的法说跟譬喻说这两说当中,强调佛陀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指佛陀的实智,佛陀的一心真如的中道的智慧。第二个是方便,就佛陀为了摄受三界的苦恼众生(他有他的一种生死的急迫性),所以开出了三乘的法门,这是方便。所以佛陀有他自受用的智慧,也有面对生死苦恼众生的一个方便的智慧。从法说、譬喻说里面,他得到的这样的一个认识。这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