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寻找长篇连台本戏的剧场
作品:《 申曲涅盘演变到沪剧的艰难历程》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名气叫的响戏院20世纪30年代前期,影响较大的剧场当数中央大戏院、黄金大戏院、共和大戏院、金城大戏院、湖社礼堂等。尤其是1936年起,卡尔登大戏院堪称上海主要的话剧剧场。卡尔登大戏院坐落在静安寺路(南京西路)与白克路(凤阳路)之间的派克路(黄河路)上。
1922年由英国人投资兴建。第二年落成揭幕。建筑考究,装饰华丽,设有包厢,气派豪华。
起初专映欧美电影和演出外国歌舞剧,1927年1月14日,32岁的创造社作家郁达夫前往马浪路(马当路)尚贤坊40号看望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及同乡孙百刚。
结果在孙家不期遇上毕业于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时年18岁的王映霞,对其一见倾心,当天他做东约了孙、王一干人到南京路“新雅饭店”吃罢午餐,即坐黄包车到“卡尔登”看电影,这在当时可谓是一次极具规格和够档次的请客了。
后来也偶有外国话剧团体在“卡尔登”演出。1932年后,“卡尔登”为大影院商英籍粤人卢根所拥有。
抗战前夕又转手粤商曾焕堂。1936年4月,唐槐秋主持的中国旅行剧团来沪,在“卡尔登”演出《茶花女》《雷雨》,日夜连演10天,大获成功。
1937年2月,戏剧工作社在此首演曹禺的《日出》。8月5日也是首演曹禺另一出名作《原野》,轰动一时。
8月20日,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假座“卡尔登”召开大会,决定成立抗日救亡演剧队。此后“卡尔登”即成为抗战期间上海重要的话剧演出场所。
初步梳理一下,此一时期上演的较有影响的剧目就有1941年10月10日上海职业剧团的《蜕变》;1942年4月底苦干剧团的《荒岛英雄》;1943年下旬新艺剧团的《浮生六记》。
第二年的《小凤仙》;1945年9月1日上海艺术剧团的《自由万岁》(即《云南起义》)等。此后“卡尔登”则以放映电影为主,兼演话剧。
后来卡尔登”改名长江剧场,此时多数上演越剧。方言话剧团在此连演了100多场根据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方言话剧《啼笑因缘》,使得“卡尔登”门前经常出现车水马龙的盛况。
值得一说的影剧院,追溯起来,要说话剧演出在上海集一时之盛,其实也可分为若干个时期。往早里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堪称是一个重要时期。
是年8月7日蓬莱大戏院演出《保卫卢沟桥》可谓轰动一时。“孤岛”时期上海话剧也呈现空前繁荣的盛况,当时上演话剧的场所达数十家。
除“兰心”、“卡尔登”外,还有皇后剧院、绿宝剧场、璇宫剧场、新光大戏院、辣斐剧场、天宫剧场等。
“沦陷”时期红宝剧场、龙门大戏院、丽华大戏院、金都大戏院、巴黎大戏院、美华大戏院、大华戏院等也演话剧,其中多数剧场兼演戏曲、歌舞和放映电影。其中不少剧场和影院的知名度都名闻遐迩。
这其中就有“兰心”(今兰心大戏院),“金城”(后改黄浦剧场),“金都”(后改瑞金剧场,),“黄金”(后改大众剧场)。
就是这些至今犹存或已不存的戏院和影院,细数起来,多有值得一说的骄傲历史。
巴黎大戏院: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550号),原为1926年开张的东华大戏院,专映电影。
1927年1月起一度改称孔雀东华大戏院。1930年改称巴黎大戏院,兼演话剧和沪剧。1943年10月着名戏剧家黄佐临领导的苦干剧团在此正式亮出牌子,先后演出《飘》《梁上君子》《林冲》《牛郎织女》等话剧。
1945年1月,苦干剧团迁至辣斐大戏院。后来剧院改名淮海电影院,专映电影。
虹光大戏院:坐落于四川北路横浜桥南侧,坐东朝西。为粤商吴朝和投资于1928年动工兴建,1931年竣工开业,初名广东大戏院,主演粤剧,兼放电影。同年9月黄金荣接手,兼演京剧。
1943年上海“沦陷”时期被日本人接管,改名虹口中华大戏院:抗战胜利后,改称虹口大戏院,演过一阵话剧。后改称和平电影院,后再易名群众电影院、群众剧场、群众影剧院。
金城大戏院:坐落于北京东路780号贵州路口。1933年由柳中浩、柳中亮兄弟筹资租地建造,第二年2月1日建成开业。专映电影。
1935年1月,田汉邀请金焰、王人美、袁牧之、赵丹、胡萍、王莹、英茵、郑君里、刘琼等着名影星组织上海舞台协会,假座金城大戏院上演田汉编剧的《回春之曲》和《水银灯下》,轰动一时。
同年11月3日,鲁迅偕许广平到此观看由业余剧人协会演出的《钦差大臣》。
上海“沦陷”时期电影业萧条,故兼演话剧。周恩来提议改名“黄浦剧场”,并亲笔题写剧场名,留下一段佳话。
蓬莱大戏院:坐落于小西门学前街近蓬莱路。由匡宝莹创办,1930年1月18日开张,主要放映电影,兼演戏曲。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7日为欢迎郭沫若从日本回国、“七君子”出狱,上海百多名影剧界爱国人士在此演出由中国剧作者协会会员集体创作的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产生强烈反响。后来,蓬莱大戏院易名蓬莱电影院。现已
辣斐剧场:位于辣斐德路(复兴中路)贝勒路(黄坡南路)口。原为上世纪30年代初创立的辣斐大戏院,专映电影。抗战中上海成为“孤岛”时期主要演出话剧。
1939年9月1日由国华影片公司演员组成的影联剧社成立,在此作固定公演,先后演出《雷雨》《桃花梦》等。是年底,上海剧艺社迁此演出《祖国》《上海屋檐下》《夜上海》等。
1941年3月10日,复旦剧社在此演出《少奶奶的扇子》。这一年底至第二年4月,美艺剧团在此演出《家》《春》等。1945年起又恢复称辣斐大戏院。
抗战胜利后,这里还先后演出《清宫外史》《结婚进行曲》《棠棣之花》等。后易名长城电影院,专映电影。
金都大戏院:坐落于福煦路(延安中路)同孚路(石门一路)转角。
1938年由柳中浩、柳中亮兄弟集资建造。戏院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舞台宽14米,深13米,总高19米。观众席共两层设座位1300多个。初时专映电影,抗战后期一度频演话剧。抗战胜利后,国联剧社在此上演《大明英烈传》。
1947年7月,戏院发生警察与宪兵冲突事件,酿成6名警察被枪杀,2名观众被误杀的“金都血案”。后改称金都剧场。因其地处瑞金路,又改名瑞金剧场。主要演越剧,兼映电影。曾改建为小型演出场所。
解放剧场:位于乍浦路近海宁路口。原为日本人于1927年创办的东和馆剧场,专门演出日本戏剧和放映日本电影。
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为胜利剧场。次年由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接收,易名文化会堂。演出京戏和话剧。
后易名解放剧场,主要演出话剧。时称“南有兰心,北有解放”。上海第一次文代会也在此召开。建筑面积960平方米,舞台宽9米,深10.5米,总高14米。设座1006个。
笑舞台:坐落于广西北路71号半汕头路口濂溪坊,1915年2月揭幕,为早期话剧主要演出场所。先由李天然创立的沐尘社演出新剧《狠女婿》《薄情郎》等,称“沐尘舞台”。同年4月由周耕记接办,改称小舞台。
半年后在翻造房屋扩展舞台基础上再改名“中华笑舞台”,也称笑舞台。1927年6月起又易名“越郡笑舞台”,专演绍剧。
是年包括此前的1924年,苏州昆剧传习所假座这里演过昆剧。1928年上演时装时事新剧《黎元洪》《黄慧如与陆根荣》。
晚秋站在外滩边,望着对面灯火阑珊的陆家嘴,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坚定与期待。
经过数周市场调研的不懈努力,她终于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里每一个戏剧影视场馆的角落都踏遍了。从历史悠久的兰心大戏院,再到那些藏匿于弄堂深处、充满故事感的小剧场,每一处都留下了她探寻的脚步和敏锐的目光。
这份详尽的调查不仅让她对上海的文化演艺市场有了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慕钱沪剧团走向辉煌的钥匙——精准定位与多元化发展。 每个场馆的特色、观众群体的偏好、甚至是季节性的演出潮流,都被晚秋一一记录在案,形成了一份详尽无遗的“作战地图”。
回到剧团简陋却温馨的排练室,晚秋将这份沉甸甸的“宝藏”展现在了团长钱殊和全体演员面前。她的眼神闪烁着光芒,声音里满是激情与自信:
“从今以后,慕钱沪剧团将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舞台,我们要像秋风扫落叶般,席卷上海的每一个角落!”
在她的规划下,慕钱沪剧团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场馆巡演计划”。
春天,他们在拥有古典韵味的老场子里演绎传统沪剧,让观众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感受老上海的风情万种;
夏日炎炎,则转战开放的现代剧院,推出结合现代元素的新编沪剧,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
到了晚秋时节,正是情感最为丰富、思绪万千之时,剧团选择在有历史沉淀的剧场,上演那些讲述人生百态、悲欢离合的经典剧目,引发观众深深的共鸣。
而冬季,则是慕钱沪剧团最为大胆的创新时刻,他们会尝试在户外搭建临时剧场,利用灯光、音响和特效,营造出梦幻般的演出环境,让观众在寒风中也能感受到戏剧带来的温暖与希望。
这样的尝试,不仅打破了传统剧场的界限,也让沪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慕钱沪剧团的名字开始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戏剧爱好者中口口相传。他们的演出票总是一票难求,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掌声与泪水成为了对剧团最好的赞誉。
晚秋,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女子,用她的智慧与坚持,不仅让慕钱沪剧团走出了困境,更让沪剧这一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晚秋,她站在外滩边,心中有底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