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先秦时期的书法艺术
作品:《 你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吗?》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先秦时期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形式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 甲骨文:
- 形式和特点: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其线条直硬简率,以直线为主,曲线较少;字形结构丰富多变,象形意味浓厚,如“日”“月”“山”“水”等直接描摹了事物形态;章法布局自然随意,字与字、行与行间距不固定。
- 代表作:《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此骨片记录了商王武丁时期的一次狩猎活动,骨片巨大且完整,上面的刻字众多,刀法灵秀,变幻莫测,奇趣丛生。
- 具体手法:在刻写手法上,以刀代笔,刻划有力。由于龟甲兽骨的质地坚硬,刻写者需要运用熟练的技巧和力量来表现文字的形态。比如,在表现直线时,刻划干脆利落;在表现曲线时,则可能需要多次刻划来完成。
- 创作背景:甲骨文主要是商代统治者的占卜记录,用于询问上天、祖先关于战争、收成、疾病等重大事项的吉凶。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有限,通过占卜来寻求神灵的指引和启示,而甲骨文就是这种占卜活动的记录载体。
- 优点:它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性文字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研究商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从书法艺术角度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其独特的风格体现了原始古朴的艺术魅力。
- 影响:甲骨文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其象形的造字方法和自由的章法布局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在篆书、篆刻等书体和艺术形式中,仍能看到甲骨文的影子。
- 金文(钟鼎文):
- 形式和特点:是刻在或铸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笔画圆润饱满,粗细变化相对较小,给人以浑厚、凝重的感觉;字形结构较为规整,端庄稳重,部分金文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章法布局通常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排列,较为严谨,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和对称性。
- 代表作:《司母戊鼎》《大盂鼎》等。《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鼎腹内铸有“司母戊”三字铭文,字体大字,形体雄健,笔势均衡;《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着名青铜器,内壁铸有铭文 291 字,记载了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训诰和赏赐等内容,其书法风格质朴浑厚,显示出西周初期的蓬勃气象。
- 具体手法:在铸造过程中,先在陶范上刻好文字,然后将熔化的铜液浇铸到陶范中,使得文字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铸造工艺决定了金文的笔画相对较粗,且有一定的厚度,线条质感强。在结体上,注重对称与均衡,使得每个字看起来庄重稳定。
- 创作背景:商周时期,钟为礼乐之器,鼎为权力的象征,在青铜器上铸铭文主要是为了记录重大事件、祭祀、赏赐、册命等,具有很高的纪念意义和政治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文化观念。
- 优点:金文是当时官方和贵族使用的文字,具有较高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其庄重典雅的风格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而且由于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相较于甲骨文,金文保存相对较为完好,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资料。
- 影响:金文是大篆的一种,它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汉字字体的演变和书法艺术的进步,为后来的小篆、隶书等字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严谨的结构和庄重的风格对后世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甲骨文的字体特点主要由以下因素形成:
- 书写材料与工具:
- 龟甲兽骨质地:龟甲和兽骨的质地坚硬,刻写难度大。为了能在上面留下痕迹,刻写者需要用尖锐的工具用力刻画,这使得甲骨文的笔画线条多为直硬简率,以直线为主,曲线较少。比如刻写“日”字,外轮廓基本以直线来表现。
- 刻写工具局限:当时的刻写工具可能不够锋利和精细,难以刻出圆润流畅的线条,进一步导致了甲骨文笔画的刚硬、质朴,且笔画粗细不太均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还可能因刻写力度和骨质特点出现剥落,呈现出浑厚粗重的质感。
- 占卜用途与仪式:
- 占卜需求: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占卜的内容涉及战争、收成、疾病、生育等诸多方面。在占卜过程中,需要将占卜的事项和结果简要地记录下来,这就要求文字简洁明了,能快速准确地传达信息。因此,甲骨文的字体往往注重突出实物的主要特征,而对于笔画多少、正反向背等细节并不十分统一,比如“羊”字,重点突出羊的头部和角的特征,笔画的具体形态则相对灵活。
- 仪式影响:占卜在商代是非常重要的宗教仪式,具有神秘性和严肃性。刻写甲骨文的过程也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这可能使得刻写者在刻写时更加注重字形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从而形成了甲骨文对称、稳定的格局。例如一些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的字,在布局上会尽量保持对称。
- 时代文化与审美:
- 原始象形思维:商代处于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原始性和具象性,对事物的观察和表达更倾向于直观的模仿。这种思维反映在甲骨文字体上,就是象形意味浓厚,许多字直接描摹了事物的形态,如“山”“水”“木”等,仿佛是对自然万物的简笔画。
- 审美观念体现:当时的审美观念可能更倾向于古朴、庄重、神秘的风格。甲骨文的字体大小不一、错落参差,或疏疏落落,或密密层层,这种看似不规则的布局却充满了古朴多姿的情趣,体现了商代独特的审美风尚。
- 书写方式与传承:
- 书写习惯:甲骨文有的是先书后刻,有的则是直接刻制。先书后刻的过程中,书写者的书写习惯会对字体产生影响,比如笔顺、笔势等;而直接刻制则更能体现出刻写者的技艺和风格。同时,由于刻写甲骨文并非易事,可能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和传承,在传承过程中,某些字体的特点和书写方式会被逐渐固定下来。
- 传承演变:甲骨文在商代经历了一定的发展演变过程,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在字体风格上也有所不同。从盘庚到帝辛,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在整体风格上既有延续,也有变化,如从雄伟期到严整期,字体的雄劲豪放之气逐渐减弱,而严谨规整的特点逐渐增强,这反映了时代变迁和书写者群体的变化对字体特点形成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起源:关于甲骨文的起源确切时间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它是在商代之前的漫长时期逐渐发展演变而来。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文化遗址中,如贾湖刻符、双墩刻符、半坡陶符等,已出现了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这些符号被视为甲骨文的先声或原始形态,为甲骨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早期发展(商代前期) :
- 书写材料和用途:甲骨文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商代王室的占卜记事。龟甲以腹甲为主,也有少量背甲;兽骨则以牛肩胛骨最为常见。占卜时,先在甲骨上钻出圆形或方形的凹槽,然后用火灼烧,根据甲骨上出现的裂纹来判断吉凶,并将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写在甲骨上。
- 字体特点: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笔画较为简单、质朴,线条粗细不均,结构也相对不固定,象形意味较为浓厚,很多字直接描摹事物的形态,如“日”“月”“山”“水”等。
- 鼎盛时期(商代中后期) :
- 武丁时期(雄伟期):自盘庚迁殷至武丁,约一百年,这一时期受武丁盛世影响,甲骨文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例如一些大型的卜辞记录,内容丰富,字体形态多样,展现出高度的艺术魅力。
- 祖庚至祖甲时期(谨饬期):约四十年,祖庚、祖甲两人皆为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字体的结构更加规整,笔画的粗细变化相对较小。
- 廪辛至康丁时期(颓靡期):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错字数也较多见。整体上字体的规范性有所下降,布局较为随意。
- 武乙至文武丁时期(劲峭期):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字体形态变得更加瘦硬、挺拔,笔画的转折处更加锐利。
- 帝乙至帝辛时期(严整期):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但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字体结构严谨,布局整齐,注重对称和均衡。
- 继续发展(西周及以后) :西周时期,虽然甲骨文仍在使用,但随着青铜器的大量使用,金文逐渐成为主流的文字载体。金文在字体风格、书写方式等方面与甲骨文有所不同,且应用范围更广。此后,甲骨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它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之一,对后世汉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如在汉字的结构、造字方法等方面都为后世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在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汉字的源头与基础:
- 自成体系且古老: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距今约3600多年。它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和造字方法,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体现,为后世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影响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开始,历经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汉字的基本形态和结构得以传承和发展,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一直保留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
- 历史研究的关键资料:
- 反映商代社会全貌:甲骨文记载了商周时期,特别是商代晚期273年的史事,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征伐、年成、田猎、疾病、祸福、生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国家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礼制风俗、军事、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 提供科学技术信息:甲骨文中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展现了当时天文历法、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例如,有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象的文字记录;农业方面已种植多种农作物,掌握了整套栽培和管理技术,还有关于植物水分生理学知识的记载;医学上已对多种疾病进行初步分科,针灸术也有明确证据等。
- 印证和补充古代典籍: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证实了司马迁撰写的商代历史的真实性,从而又极大地提高了《史记》中有关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学者们正以《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为线索,探寻夏代的历史文化。
- 文化传承与认同的载体:
- 体现中华民族智慧: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珍贵遗产,它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创造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增强文化自信:作为现存最早的汉字体系,甲骨文的独特性和一脉相承的发展,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强大生命力,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之一。
- 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中国汉字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秦汉年间汉字传入越南,十三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公元1443年朝鲜公布使用自己的文字;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仍有大量常用汉字。而其他早期文明古国的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 世界文明史的重要贡献: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发展,未曾中断。甲骨文的存在,不仅证明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达和独特性,也为世界文明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具有极高的世界性学术价值。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象形
这是甲骨文最主要的造字方法之一。
- 具体表现:用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描绘出来,使人一看就能认识这个物体。比如“日”字,写成一个圆形,中间一点,很像太阳的样子;“月”字,写成一个弯弯的月牙形状;“山”字,是三个山峰连在一起的形状;“水”字,是几条弯曲的线条,代表流动的水。
- 举例说明:“牛”字,突出了牛的头部和弯弯的牛角;“羊”字,表现出羊的头部和弯弯的羊角;“马”字,描绘出马的头部、身体、四肢和尾巴的形状。
二、指事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意义。
- 具体表现:通常是在一个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新的意义。比如“上”和“下”两个字,在一条横线的上面或下面加上一点来表示位置的高低;“本”字,是在“木”字的根部加上一点,表示树木的根部;“末”字,是在“木”字的树梢上加上一点,表示树木的末梢。
- 举例说明:“刃”字,是在“刀”字的刀刃处加上一点,表示刀刃的位置;“亦”字,是在一个人的两腋处各加上一点,表示腋窝的位置。
三、会意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意义。
- 具体表现:通过各个组成部分的意义的组合来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比如“休”字,由“人”和“木”两个字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采”字,由“爪”和“木”两个字组成,表示用手采摘树上的果实。
- 举例说明:“明”字,由“日”和“月”两个字组成,表示明亮;“从”字,由两个人字组成,表示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走。
四、形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