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谦逊的谋略家杜如晦(上)
作品:《 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杜如晦,字克明,出生于585年,是唐代初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出生地在京兆郡杜陵县,即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作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吒的儿子,杜如晦出身于显赫的京兆杜氏家族。
在隋朝末年动荡的时期里,杜如晦初入仕途,担任了滏阳县尉。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武德元年(618年),杜如晦遇到了他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点,被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并很快晋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之后通过房玄龄的推荐,杜如晦进一步得到了李世民的认可,成为了秦王府的重要成员,接着又升任了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且成为了“十八学士”之首,这些学士们都是当时的文化精英。
李世民创建天策府时,杜如晦担任了从事郎中这一要职。而在决定性的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杜如晦秘密参与了策划,并成功辅助李世民登上了皇位。为了表彰他的贡献,新即位的唐太宗任命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并赐予其蔡国公的封号。在贞观年间(627-649年),杜如晦与房玄龄一同执掌朝政,二人合作无间,一个擅长谋划,另一个则善于决断,他们两的协作被誉为“房谋杜断”,成为了后世评价唐代良相的标准之一。两人共同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典章制度,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早年经历
杜如晦自幼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与悟性,对历史和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并乐于与人分享交流这些知识。在隋朝大业年间(605年—618年),他被征召为预备官员,很快便得到了吏部侍郎高孝基的高度赏识。高孝基对杜如晦的能力十分看重,认为他是能够应对复杂局势的人才,具备成为国家栋梁的潜力。出于这样的欣赏,高孝基曾对杜如晦说道:“你拥有处理事务的卓越才能,应当成为国家的支柱,希望你能坚守这份美德。我打算先安排你担任一个小职位,虽然俸禄不高,但这是一个开始。”
然而,尽管有着高孝基的认可和支持,杜如晦在滏阳县尉的位置上并未停留太久。不久之后,他选择了离开官职,返回故里,似乎是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或等待更合适的时机来施展抱负。
秦府高参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随着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挥师直指长安,并成功平定该地之后,杜如晦的命运迎来了转折点。他被秦王李世民召入王府,担任法曹参军一职。不久之后,他又升任陕州总管府长史,迅速成为李世民身边的亲信谋士之一。
然而,太子李建成对秦王府中人才济济的局面感到担忧,担心这些英才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李建成向父亲唐高祖李渊建议,将秦王府的官员调派至各地任职。这一命令下达后,大量官员被外放,这使得秦王李世民深感忧虑。此时,记室房玄龄对李世民说:
“虽然许多优秀的幕僚都将离开,但这并不值得惋惜。唯有杜如晦,此人不仅聪慧过人,更能洞察事理,具备辅佐君王的能力。如果大王志在一方,则无需此等人才;但若欲图天下,那么杜如晦将是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听了房玄龄的话,李世民恍然大悟,意识到险些错失一位重要的谋臣。于是,他立即向李渊上书请求,这才得以保留杜如晦在秦王府中的职位。
武德元年(618年),随着唐朝的建立,同年七月,面对陇西薛举的进犯,李世民率军前往泾州进行讨伐,虽初次交锋失利,但薛举不久病逝。李世民再次集结军队对抗薛仁杲,并任命杜如晦为随军顾问参与军事决策。最终,薛仁杲兵败投降,而后遭到处决。
武德二年(619年),当刘武周与宋金刚攻占太原时,杜如晦继续追随李世民出征,成功击退了叛军。到了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军进攻洛阳的王世充,而后者又联合了窦建德。在此期间,杜如晦凭借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判断力,辅助李世民先后击败窦建德和王世充。在一系列针对割据势力的征战中,杜如晦以其智慧和远见卓识,成为了李世民身边不可或缺的智囊,为唐朝初期的统一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玄武政变
随着李世民在讨伐各地叛乱中屡建奇功,他的声望日隆,这引发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嫉妒。二人与唐高祖李渊的宠妃张婕妤、尹德妃暗中勾结,图谋陷害李世民。一次,淮安王李神通因战功获封大片土地,而张婕妤的父亲私底下向李渊索要这片地。当得知土地已赐予李神通后,他不甘心地通过张婕妤诬告李世民仗势欺人,指使李神通夺走土地。另有一次,杜如晦骑马路过尹德妃之父尹阿鼠的府邸时,被尹家仆人无理拽下马来殴打,并辱骂不已。事后,尹阿鼠又借尹德妃之口向李渊进谗言,说是李世民让杜如晦故意羞辱他。尽管李世民多次辩解,但李渊宠爱二妃,始终未能完全信任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