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茂麓村名田坝边 地势平坦水田连
作品:《 寻村踪》一秒记住【3q中文网 Www。3qd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寻村踪之舍块乡茂麓村
茂麓村名田坝边,地势平坦水田连。
村名由来故事长,自然风光美无边。
1
山川之间,铜韵悠扬
站在珙王山之巅,我仿佛能触及那股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它在茂麓村的土地上缓缓流淌,如同岁月的低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翠,普渡河与金沙江在此交汇,共同绘就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水画卷,仿佛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无尽眷顾。
踏入茂麓村,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我有幸遇到了三位充满热情的村民:张成云、杨东林和李竹梅。他们分别是村里的长者、中年人和青年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满足与喜悦。他们热情地邀请我踏上一段穿越茂麓村历史长河的旅程,让我亲身体验这片土地上铜韵的传承与升华。
张成云老人,满头白发如霜,眼神深邃而坚定,仿佛能穿越时空,洞察历史的深处。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印记,每一道皱纹都诉说着他一生的传奇。他坐在我面前,缓缓地讲述着茂麓村的历史,声音中带着一丝温和的颤动,透露着对过去的深深怀念。
“茂麓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那时这里便以盛产铜矿而闻名。”张老先生的声音中充满了自豪,他的手指向远处的山峦,眼神中闪烁着对家乡的热爱。
“你看,那些山峦下,蕴藏着丰富的铜矿资源,那是我们茂麓村的宝藏。”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土地的敬畏和对历史的尊重。随着他的手指,我顺着他的视线望去,只见群山起伏,层峦叠嶂,仿佛一座座铜矿的宝库。
“在古代,茂麓村的铜矿开采就已经非常发达了。”张老先生继续讲述,“我们的祖先,凭借着对铜矿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技艺,将铜矿石提炼成各种铜器,这些铜器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还远销到周边的部落和地区。”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祖先的敬仰,以及对茂麓村悠久历史的自豪。我仿佛能看见,那些古代的铜匠们,在山间开采铜矿,在炉火旁锤炼铜块,他们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格外高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茂麓村的铜矿开采技术不断进步,铜器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张老先生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感慨,“我们的铜器,不仅实用,更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了彝家儿女的骄傲。”
他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茂麓村的铜矿开采逐渐式微,许多年轻人也离开了家乡,去追寻更广阔的世界。不过,我们茂麓村的铜文化并没有因此消失,它就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
张老先生的话让我对茂麓村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彝家儿女的坚韧和智慧充满了敬意。我看着他的满头白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为这样一位见证历史、传承文化的老人感到由衷的敬佩。
杨东林,一位中年人,身材魁梧,肌肉线条分明,给人一种坚实可靠的感觉。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仿佛能穿透时空,将历史的回声传递到每一个角落。他坐在我面前,眼神中闪烁着对家乡历史的深刻记忆,向我讲述了茂麓村铜矿的开采历史。
“早在明朝时期,茂麓村的铜矿就开始开采了。”杨东林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自豪,“那时候,我们的祖先们凭借着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勤劳的双手,开始了铜矿的开采之旅。”
他指着窗外远处的山峦,继续讲述:“你看,那些山峦下,曾经隐藏着无尽的宝藏。我们的祖先们,用最原始的工具,简陋的锄头和铁锹,在山洞中辛勤劳作,一锄一锹地挖掘出铜矿石。”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祖先们辛勤劳作的敬佩,我仿佛能看见那些身影在昏暗的山洞中穿梭,汗水与泥土交织,他们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格外渺小而又伟大。
“虽然艰辛,但铜矿的开采为茂麓村带来了繁荣。”杨东林的声音中充满了感慨,“那时候的茂麓村,铜矿资源丰富,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铜矿不仅满足了当地的需求,还成为了我们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他停顿了一下,眼神中流露出对过去的怀念:“我们的祖先们,用铜矿石打造出了各种铜器,从日常生活的锅碗瓢盆到精美的工艺品,每一件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杨东林继续讲述:“茂麓村的铜矿开采,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我们的铜器工艺,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商人和工匠,他们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思想,使得茂麓村的铜器制作技艺更加精湛。”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茂麓村历史的自豪,我能够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他接着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铜矿资源逐渐枯竭,茂麓村的铜矿开采也渐渐式微。但我们的铜文化,却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杨东林的话让我对茂麓村的铜矿开采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奉献的茂麓村人民充满了敬意。我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
李竹梅青年人,面容姣好,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她向我介绍了茂麓村种养业的发展。她说:“茂麓村的铜矿已经枯竭。现在,我们不开采铜矿,种养业成为了茂麓村的支柱产业。”
在三位村民的引领下,我参观了茂麓村的铜矿遗址、铜加工厂和铜文化博物馆。我目睹了那些古老的采矿工具,感受到了茂麓村铜矿开采的历史厚重。在铜加工厂,现代化的生产线让我看到了茂麓村铜产业的蓬勃生机。
在铜文化博物馆,我欣赏了一幅幅描绘茂麓村铜文化的画卷,聆听了关于铜韵传承的动人故事。我了解到,茂麓村的铜文化不仅仅体现在铜矿开采和铜制品生产上,更融入了村民们的生活习俗和节日庆典之中。
夜幕低垂,我站在珙王山脚下,仰望满天繁星,心中充满了对茂麓村的敬意。这片土地上,铜韵悠扬,传承千年。茂麓村的村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了这片土地的辉煌历史。我坚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茂麓村的铜韵将会更加璀璨,成为山川之间的一道永恒的亮丽风景线。
2
历史的回响,茂麓村的变迁
茂麓村,这个名字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变迁的印记,仿佛是一幅缓缓展开的长卷,记录着岁月的流转与时光的痕迹。它坐落在群山之间,依偎在普渡河畔,自古以来便是这片土地上的重要聚落,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文明的演进。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茂麓村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转变。民国时期,茂麓村隶属于巧家县第三区义侠乡,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虽简朴,却也安宁。然而,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1954年,随着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茂麓村划归东川矿区因民区,这一变革标志着茂麓村正式踏入了工业化的时代。东川矿区因民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铜矿的开采,为茂麓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村民们开始参与到铜矿的开采和加工中,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1958年,随着东川市的确立,茂麓村再次经历了行政区划的调整,成为东川市的一部分。这一时期,茂麓村的铜矿开采业达到了鼎盛,成为了东川市乃至全国的重要铜矿基地。茂麓村的村民们在铜矿开采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每一次的变革,都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见证了茂麓村的发展与繁荣。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自给自足到对外开放,茂麓村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劳动之歌。
随着时间的推移,茂麓村的面貌也在不断变化。古老的土屋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然而,尽管外界的变化如此之大,茂麓村村民的心中始终保留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尊重,那份对根的执着,如同山川般坚不可摧。
在茂麓村,历史的回响无处不在。古老的铜矿遗址、古老的石板路、古老的民间传说,都成为了村民们讲述历史、传承文化的载体。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围坐在篝火旁,讲述着祖先的故事,那些关于茂麓村变迁的历史,就像一首首悠扬的史诗,在夜空中回荡,温暖着每一颗心灵。
如今,茂麓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茂麓村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历史的回响,将继续激励着茂麓村的村民们,勇往直前,书写新的篇章,让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永远流传。
3
炉火的传说,炉房的故事
炉房村民小组,这个名字在茂麓村的历史长河中,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出独特的光芒。它起源于清朝时期,因采矿炼铜而声名远播。在这片土地上,炉火熊熊,烟囱林立,曾经是铜矿开采和冶炼的中心,成为了茂麓村乃至整个东川地区的一道壮丽景观。
炉房村民小组的历史,宛如一部生动的史诗,生动地记录了茂麓村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那个时代,这里的人们凭借着对铜矿资源的深刻理解与精湛的冶炼技艺,将茂麓村的铜矿开采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张成云老人,作为炉房村民小组的长者,他的眼中闪烁着对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岁月的沧桑,却充满了对过去的深情厚谊:“那时候,炉房村民小组共有48座炉火,每一座炉火都燃烧着旺盛的生命之火,照亮了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
他指着窗外远处的山峦,继续讲述:“你看,那些山峦下,曾经隐藏着无尽的宝藏。我们的祖先们,用勤劳的双手,将铜矿石从地下挖掘出来,然后运送到炉房,投入那熊熊燃烧的炉火中。”
张老先生的声音中充满了对劳动场景的生动描绘:“每一座炉火旁,都有村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日夜兼程,将一筐筐铜矿石投入炉中,经过高温熔炼,铜矿石逐渐融化,最终炼制出纯净的铜锭。”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劳动成果的无比自豪:“那场面,真是壮观至极。炉火映红了天空,烟囱中冒出的浓烟在空中交织,仿佛是炉房村民小组的繁荣景象。”
张老先生停顿了一下,眼神中流露出对那段历史的深深怀念:“那时候的炉房村民小组,不仅是茂麓村的骄傲,也是整个东川地区的象征。我们的铜锭不仅满足了当地的需求,还远销至周边省份,甚至海外。”
他继续讲述:“我们的冶炼技艺,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块铜锭,都凝聚着我们的智慧和汗水,是我们茂麓村人民的骄傲。”
张成云老人的讲述,让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炉火熊熊、烟囱林立的年代。我能够感受到炉房村民小组曾经的辉煌,也能够体会到张老先生对那段历史的深深怀念。他的话语,如同历史的回声,在耳边久久回荡。
炉房的铜矿开采和冶炼,不仅为茂麓村带来了繁荣,也为整个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张成云老人回忆道:“那时候,炉房村民小组的铜矿产量极高,每年都有大量的铜锭运往全国各地。村民们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炉房也经历了搬迁和衰落。张成云老人叹了口气,继续讲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资源枯竭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炉房的铜矿开采逐渐减少。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村民们不得不将炉火熄灭,将炉房搬迁到其他地方。”
炉房的搬迁,意味着茂麓村的一个时代结束了。那些曾经熊熊燃烧的炉火,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炉房,都成为了过去。然而,炉房的传说和故事,却永远留在了茂麓村村民的心中。
如今,炉房村民小组虽然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繁华,但那些古老的炉灶、烟囱和石磨,依然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村民们会在闲暇之余,来到这里,回忆那些曾经的岁月。
在炉房遗址附近,有一座小山,山上长满了青松翠柏,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张成云老人指着那座山,说:“那座山,就是我们炉房村民小组的象征。它见证了我们的辉煌,也见证了我们的衰落。但无论何时,我们都不会忘记那段历史,都不会忘记那些为炉房付出辛勤努力的先辈们。”
炉房的故事,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在茂麓村流传。它提醒着村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要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在未来的日子里,炉房村民小组的村民们将继续努力,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4
田坝的变迁,新生活的希望
田坝村民小组,坐落在金沙江东岸,宛如一颗镶嵌在绿水青山间的璀璨明珠。这里地势平坦,水田连片,稻香弥漫,是茂麓村中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杨东林,这位中年村民,对田坝的变迁有着深刻的了解,更怀揣着一份深厚的感情。
站在田坝的田埂上,杨东林手指着远处一片片翠绿的稻田,开始缓缓讲述田坝的故事:“往昔,田坝村民小组的村民们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土屋中,过着自给自足的宁静生活。这里的水田,四季长满稻谷,是我们生活的坚实保障。”
然而,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田坝村民小组也遭遇了新的挑战。杨东林回忆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让我们的家园频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了保障村民们的生命安全,政府毅然决定将我们搬迁至新的家园。”
搬迁之路充满艰辛,但田坝的村民们没有选择退缩。杨东林说:“虽然搬迁意味着告别熟悉的土地,离开世代居住的地方,但我们深知,这是为了更长远的未来。在政府的关怀与帮助下,我们顺利搬至新家园,虽然环境有所改变,但生活条件却得到了质的飞跃。”
新家园位于金沙江东岸的缓坡之上,地势开阔,交通便利。杨东林指着新家园的方向,自豪地介绍:“你看,这里的土地更加肥沃,水利设施也更加完善。我们不仅拥有了新的住房,还有了新的学校、医院和超市,生活便利了许多。”
在新的家园,田坝的村民们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杨东林继续讲述:“我们在这里种上了更多的水田,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稻谷的产量比以往有了显着提高。而且,政府还鼓励我们发展多种经营,许多村民都开始养殖家禽、种植蔬菜,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田坝的变迁,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村民们生活方式的革新。杨东林感慨地说:“以前,我们这里信息闭塞,生活单调。如今,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我们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
在新家园,田坝的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杨东林笑着说:“虽然我们搬离了原来的田坝,但我们的心始终留在这里。我们坚信,在政府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我们的新家园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
田坝的变迁,成为了茂麓村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生动缩影。它见证了村民们面对挑战时的勇敢与智慧,也展现了新生活带来的希望与机遇。在新的起点上,田坝的村民们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5
废村的记忆,历史的见证
在茂麓村的幽深腹地,两座被时光遗忘的废墟——石窝子废村和对门坡废村,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沉寂,它们是这片土地上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茂麓村曾经的繁华与衰落。
李竹梅,一位步履蹒跚却眼神坚定的古稀老人,她的目光中闪烁着对往昔岁月的无限眷恋。她坐在废村遗址旁一块历经风雨的石头上,缓缓地开启了这些废墟的故事。
“石窝子废村,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岁月的厚重与沧桑。”李竹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在清朝末年,这里曾是茂麓村最为繁华的角落之一。村民们在此采矿炼铜,石窝子因此得名。”
她手指着废墟上残留的石头和土墙,继续述说:“那时,石窝子废村汇聚了数百户人家,人口稠密。村民们辛勤劳作,将开采的铜矿石运往各地,换取生活的必需品。石窝子废村因此成为了茂麓村的经济心脏。”
然而,盛极必衰。随着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石窝子废村逐渐走向了没落。李竹梅回忆道:“上世纪五十年代,铜矿资源日渐枯竭,村民们的生活也变得愈发艰难。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石窝子废村开始出现人口外流,最终沦为废墟。”
对门坡废村的故事,同样令人感慨。李竹梅说:“对门坡废村位于茂麓村北端,与石窝子废村毗邻。这里曾是茂麓村重要的农业区,村民们在此耕种、养殖,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她指着对门坡废村遗址上的层层梯田,解释道:“这些梯田是村民们智慧的结晶,它们见证了茂麓村农业的蓬勃发展。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过度开发,这里的生态环境开始恶化,土地逐渐变得贫瘠。”
李竹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惋惜:“上世纪七十年代,对门坡废村也开始了人口外流。村民们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纷纷离开了这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地方。”
石窝子废村和对门坡废村,这两个地名成为了茂麓村历史的见证。它们见证了茂麓村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村民们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与勇敢。
李竹梅凝视着废墟遗址,眼中充满了敬意:“这些废墟虽然已经荒芜,但它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那些在艰难岁月中积累下来的智慧和勇气。”
在茂麓村,废墟的记忆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一份珍贵财富。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着新一代村民奋发向前的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茂麓村的村民们将继续在废墟的记忆中汲取智慧,为实现更加辉煌的明天而努力。
5
二坪子、大坪子,希望的田野
在茂麓村的东南隅,两片宽阔而平展的土地,二坪子地片与大坪子地片,宛如两颗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璀璨明珠,闪耀着对未来发展的无限憧憬。张成云、杨东林和李竹梅,三位在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并肩站在二坪子地片的田埂之上,目光穿越田野,共同凝望着大坪子地片的广阔天地,共同描绘着茂麓村的未来蓝图。
张成云,这位曾亲身经历炉房村民小组辉煌岁月的老人,他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二坪子与大坪子,这两片土地是我们茂麓村的希望所在。它们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正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想之地。”